第014章 情治基地(1/2)
我叫郑一久。啥时候换成第一人称了?没有。这只是某个人的内心独白。现在,这个人终于出场。本书的主角就算是凑齐了。
这个内心独白有点怪哈。那是当然,哪有人自己在心里想“我是我”的。说穿了,其实也不稀奇。这个人的本名,叫做郑二久。
由名字就可以看出,郑二久跟郑一久是两兄弟。不过呢,虽然是两兄弟,但成长经历却大不相同。
肯定也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他们的童年。一久是八七年的,二久是**年的。至九五年之前,也就是二久六周岁之前,他们有个幸福的家庭。
那一年邓丽君死了,然后他们的父女硬是要到清迈去看邓丽君的遗体。然后飞机失事,双双陨落了。两个孩子,就被三叔家收养了。
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因而三叔就养得有点松。过了一年,看上去更加聪明伶俐的二久,又被三婶的一个亲戚领走了。领走之后,不到一个月,一久就离家出走,自行寻找二久。最后一久迷了路,被一帮伪装行乞的江湖骗子看上了,就开始坠入了嘿道。过了大半年,一久接近十岁的时候,被刘利云的父亲刘元衡遇见。刘元衡由于没有儿子,女儿又在国外,就收养了一久,当儿子一样养着。最后郑一久就成了刘元衡手下的得力干将。
如果说一久的命运有点传奇的话,那二久的命运就更加传奇了。原来,三婶的那个亲戚是新华社的编外成员。在一个偏僻的地方上班。那个地方,其实就是一个培训基地。但却是人迹罕至的。弄个孩子过去,就是为了有点生气。因而基地的领导,也没有反对。
新华社是个什么样的机构?新闻机构。嗯,看起来就是酱紫的。凡正式编制的,就都是新闻从业者。不过,新华社却不属于新闻出版总局管辖。为什么呢?理由很简单。新闻出版总局成立在后,又主管国内。新华社成立在前,又主事国外。所以就没有纳入管辖。
细心一点的读者一定会有点疑惑。不由新闻出版总局管辖,当然是可以的。但总得有个机构来管辖吧?在我国,无人管辖,是不可能的。
那么,哪一个机构,才是新华社的直属上级机关呢?这个……真没有。新华社的上面,只有个非常设机构,那就是政治局。
……
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吗?当然是。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教育孩子的时候,一般都是这么说的。给成年人说的时候,就不能这么说了。对成年人,得讲正式的故事而不能始终讲童话。
政治局不是一个常设机构,但却是一个实质性的存在。政治局常委有九个席位。现在的政治局委员,是第十七届常委;是在2007年10月22日,由第十七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第一位,是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第二位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第三位是国务院总理,第四位是全国政协主席,第五位是文明委主任,第六位是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第七位是常务副总理,第八位是纪委书记,第九位是政法委书记。
够分量吧?这才是最高权力掌控机构。不过,本书关注的不是这些。而只是陈述,这个非常设的政治局,才是新华社的直属领导机构。
国家安全事务由哪个机构承办?哈,明明有个国安局,居然石晶蓝还会提出这么愚蠢的问题!是的,石晶蓝是非常愚蠢的。愚蠢到不需要千万次地强调,全国人民都知道的程度了。
国安局是什么时候成立的?莫非国安局成立之前,就不存在国家安全事务了?其实不仅国安局成立之前就有该类事务,早在延安时期,就已经有了。当时,我党的情治单位名叫社会部。
说起来,当时的社会部也不是一个健全的情治机构。他们主要负责向高层提供情报和资讯,并有人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局势定期撰写研究分析文章。简单地说,也就是情报的采集和分析。
后来,人民掌握政权之后,就把原来的社会部改了个名字,叫做调查部。改这个名字的灵感,不得不说是来自于敌对势力的两个统计局。你统计、我调查。哈哈。再想想现代拿掉高官时候所常用的“调研”一词,顿时让人觉得有点滑稽。
中调部,呃,怎么才说名叫调查部,这会儿又钻出个中调部呢?是酱紫的。调,就是调查的简称。中,也是相关词条的简称。至于那个相关词条是什么,就不方便细说了。其实,前所提到的机构名称,大都是省略了敏感词条的。这样做,想必读者能够理解和瓦解。
中调部主要负责向驻外使领馆派出特工人员,专门负责所在国的情报搜集工作。相当于是一个公开的特务机构。当时的中调部八局,就负责情报的分析、研究工作,对外名称是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后来,由于中调部在“特殊时期”中卷入派系斗争,打乱了阵营,严重影响了工作,整个中调部被全盘取消。所有人马,改由总参二部接管。一直到了“特殊时期”中后期,中调部才又从总参二部分离出来,恢复了原有的建制。
建制是恢复了。不过工作却没有正常开展。里面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得到正常的待遇。
七十年代末,小平同志复出。头几件事情里,就抓了国家安全事务。在一般老百姓不知道的背后,小平同志大胆进行了情治机构的改革。小平提出:派往海外的特工人员,必须由以前从中调部派往各驻外使领馆,改为以记者、商人、学者等身份作掩护,到海外工作。
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指示,在1978年。千万不要以为很快就能得到执行。该指示翻过千山万水,历尽种种劫难之后,最终在1983年,才被提到了政治局。
当时,政治局秘书长兼工安部长复之同志,以书面文件向政治局请示,要求改组中调部。当然,这只是个形式,只是走个过场。个中情由,恕不能讲述。
复之同志提出的请示中有个计划。该计划建议,由以前中调部的全部,和公安部的反间谍机构合并设立“国家安全部”。看出来没有?直到那个时候,小平同志的指示仍然没有得到全面的支持。
小平同志本人,自然也是当时的政治局常委。情治事务的议题,在那之前,是提不到政治局的桌面上来的。提上来了,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
1983年小平同志的威望有多高,是很难描述的。这么说或许会清楚一点。1978年之后,我国改革开放,一年一个样。虽然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却也只尝到了甜头,没有尝到苦头。第一次通货膨胀,发生在1985年。也就是说,1985年之后,才那个怎么样了一点。
因此,可以明白1983年的时候,小平同志如日中天。于是,就在那年那次的政治局常委会上,国家情治事务在小平同志的主持之下,得到了完全彻底的解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