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军营与战车工厂(2/2)
也难怪这些人激动不已,现代工业化社会最重要的就是人与机器了。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技艺娴熟的工人,这是一个国家工业的基础。而各种先进的机器与技术,这是一个国家走向世界前列的保证。
虽然现在国家环境变的友好起来,国内也可以从国外进口很多先进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不是图纸和实物给你,你就能够掌握的,没有人从头到尾的教会你制造出来,你要将所有的东西摸索出来就不知道到何年何月了。
顾苏这里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红警工程师,他们可以是各个行业的,在每一个大型的企业中,他们能立刻成为技术中坚,帮助他们改进生产工艺,改进维修设备,甚至帮助他们消化引进的各种先进技术,这是国内万金所求,都求不来的东西,国外或许会转让技术,但是会派人手把手教你吗?
顾苏的建议打动了在座的所有人,他们同意冒一冒风险来完成顾苏的计划,毕竟即将获得的利益,这点风险就算不上什么了。
会议结束后不用顾苏打发,他们就急急忙忙的离开了,然后比起第一次对京钢进行串联更大的串联,在京城涉及国内工业的部委之间开始了。
无论是哪个部门,在串联的时候听到对于红警工程师和战车工厂的描述都是两眼放光,恨不得立刻就让顾苏制造出来。
国内高层对于这件事情也是略有耳闻,但是对于涉及国内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也是力不从心,需求太大了。于是关于红警工程师和战车工厂论证的会议在红警基地召开了,中央派遣了一位长老主持了会议。
会议一开始就没有了往常开会的温文尔雅,一开始就陷入了争吵之中,把前来主持会议的长老,和来旁观的顾苏看的一愣一愣的。不是国内没有闹翻天的会议,那是因为以前的会议几乎是已经划分好了各自的利益。像这样凭空出来的巨大利益,而且适合所有部门的利益,那此时不抢更待何时。于是顾苏和长老就看见了在国内难得一见的闹哄哄的会议。
最终经过争吵,长老敲桌子,商讨,再争吵,再敲桌子,这样反反复复。最后达成了一个大家都比较能够接受的协议。
红警工程师的组织关系依然属于红警基地,各部委可以从红警基地雇佣红警工程师到下属企业去指导工作,每一次为三个月,每年最多一次,在人数上也有限制。当然这些在红警工程师的人数多起来之后,就可以适当的放宽条件。
至于顾苏手里的战车工厂,军方表示归他们管,然后遭到了一致的反对,最后是军方可以在得到军委和各部委多数同意的情况下,优先使用战车工厂制造装备,但只能够是少量的,其他的时间都生产国内急需的设备,具体的顺序还需要国内的个部委自行商讨。不过大致的思路是,优先得到红警工程师的拿到设备的就靠后,而没有得到人的,那么拿设备就靠前。
就这样顾苏为军营和战车工厂的建设扫清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