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智能园和记忆合金(1/2)
仿佛暗无天日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在陶明的建议和参与下,学员们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加班加点的完成了空间站初步设计,陶明仔细的研究修改过后,正式的敲定了这个方案,并将它命名为“智能园”。
在三维投影中,“智能园太空站”的样子有些搞笑,它就像一个大号的卫星信号接收系统,没错,就是那个俗称“大锅盖”的卫星天线,唯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多了一个外部环道。
最上面的焦点处,是太空站的中控仓,是整个空间站的大脑,整体设计为半径四米的圆形,空间站主要的运算系统和控制系统都在这里面,它也是空间站的舰长室,里面能容纳五到十人,具有一台等离子发动机和三个对接机构,当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作为返回舱脱离空间站。
中控仓下面就是三个实验仓,就像是大锅盖上面的四根支架,依次编号为一、二、三、四号实验仓,不具有推进系统,由于实验仓的主要任务是各种科学实验,经常用到的都是大型或高精密的实验仪器,所以每个试验舱都有将近四十米长,方便安置更多的实验仪器。
再下面的就是半径达到五十多米的加工舱段了,它就像是卫星天线的主体结构,整个形状也是呈抛物面型,内部最高处有五米,最边缘的地方有两米高,里面主要放置大型的加工设备。
而在锅盖的最外围,还对接着一个环道,将来它主要是作为宇航员休息的地方,还有就是仓库,储存各种燃料和加工原材料。
而最下边,是一个特殊的机械收缩系统,就像雨伞的原理,当发射的时候,雨伞是折叠在一起的,入轨之后,再将它们打开。
也可以把这个伞的把手的位置是中控仓,伞骨是四个试验仓,而伞布则是加工舱,所以需要收缩的是加工舱和环形外舱,而这套收缩系统将是加工的重点和难点……
远征一号的有效载荷达到600吨,目前运行的“国际空间站”总重才370吨左右,从重量上看,远征一号可以一次性的将它送上轨道,而且还有很大的余量,所以在设计“智能园空间站”的时候没有使用太多的减重材料。
但是衡量空间站容量大小的因素不是重量,而是体积,体积越大有效空间越大,才能搭载各种装备和宇航员。
因为结构力学的影响,远征一号只能搭载高80米,宽25米左右的物品,如果不能充分的利用重量优势将这个体积扩展,那么它的大部分有效载重就是浪费的。
他们一开始考虑的是充气式太空舱,它采用柔性解构和复合材料,具备重量和空间上的双重优势,但是安全性就不敢恭维了,而且还要到月球上采集填充物,在陶明看来,这有些拔苗助长,在太空站和太空电梯没有建设完成之前,他不会去考虑登录月球的。
所以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决定使用“记忆金属”,在中学化学的课本上有这么一段文字来形容记忆金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