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单兵系统(二)(1/2)
这次代号为“飓风”的行动共有两千三百人参与,其中两千人为转业到基地的退伍士兵,另外三百人是国家紧急调来的特种大队。
他们除了一架运输机,没有任何的支援,所有的一切都是依赖于陶明制作出的单兵系统……
其实对于这个单兵系统,陶明一开始考虑的是当做宇航服使用的,当登录行星或者彗星的时候,它可以有效的保护宇航员的生命安全。
它是采用的一体化的设计加工,使用的金属晶体、陶瓷和石墨纤维做成的复合材料,可以有效的保温、保压和防辐射,最为独特的是它的储氧系统,使用的是宇航服本身的材料,不需要再单独的加装氧气瓶……
陶明利用特殊的合成晶体材料成功制备出了能够以高浓度吸收和储存氧气的材料,只需仅仅一勺这样的材料,即可将整个房间的氧气吸收储存,所吸收的氧气还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释放出来。(ps:这是丹麦研究出来的材料,不是陶明!)
它的关键成分是钴元素,被约束在专门设计的有机分子中。在标准情况下,该材料根据可用的含氧量、环境温度、以及大气压力的不同在数秒内至几天的时间里慢慢转化。
这种新材料一个重要特征是并不与氧气发生不可能反应,即使吸收氧气的过程被称作是选择性化学吸附过程,就像一个人造血红蛋白,既是氧气的传感器,也是容器,可以用其吸收、储存、转化氧气。
通过改变成分结构或者外部条件,可以调节这种材料的吸收和释放氧气的速度,这意味着这种材料可以用来控制燃料电池中的氧气供应,或者制作成面具之类的设备,使佩戴者可以无需借助其他仪器而直接从空气中获得纯氧。
陶明使用的是光催化,通过遍布全身的纤维传导激光,根据佩戴着的耗氧量,自动的调整激光的强度,从而控制氧气的产生量。
在上躯干部位,重点的使用了陶瓷材料,就像防弹衣一样,它可以吸收冲击力,防止一些物理碰撞,当想到是要地面使用时,陶明又对它做了加强,可以有效的防止弹片、枪弹、爆炸冲击波和热。
在人体的关节处,是陶明下精力最多的地方,因为关节是人体最脆弱的部位之一,它还要求具有灵活性,所以陶明使用了大量的致密原子材料和独特的力学结构设计,可以在保持灵活性的基础上,还具有很强的防冲击力的特性。
最关键的防护系统不是上面那些材料本身,而是最外围加装的强磁场防护装置,当子弹或者金属制成的弹片接近穿戴者是,它们切割磁感线产生涡电流,受到电磁力的阻尼,速度迅速的降低,直到被磁场完全捕获,然后受重力影响,无害的滑落到地面。
而且由于衣服内部和外部环境是完全隔离的两个生态系统,在外部压力猛然改变的时候(如炸弹在身前爆炸),冲击波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的伤害,只会整个身体被冲击波掀翻,但是站起来还能继续战斗。
内部的控制系统是依托于强大的华龙一号芯片,让柳林他们公司设计制造出来的,柳林在头部设计了一个全景摄像头,当然,它是做在防弹材料里面的,再依托于强大的三维立体投影技术,让人不转头也可以随时发现周围的情况,所以这也为保护颈部提供了基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