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初衷(1/2)
在杨晨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份协议书,其内容是这样的:
此协议高度保密,甲乙双方需慎重保管。
甲方找到宝物后,须及时通知乙方,拍卖所得资金最后留给甲方的部分须五五分成;如宝物找不到,用其他方式仿制,其拍卖所得也如上所述分成。
甲方:持宝者(签字)
乙方:刘老太(签字)
同时,李飞手里正拿着一份遗嘱在看,其内容是这样的:
在较短的时间里,我将有一份意外收获(也可以说是不义之财),它来源于一件宝物,这件宝物是三国时期蜀国玉玺,可能价值连城。持宝者在找到宝物后会将宝物拍卖,拍卖最后所得将与我五五分成。我将把这笔钱的五分之二捐给拆迁委员会,为尽早解决城中村的问题出一份力,还城市一个整洁的面容;其余的部分留给吴教授的妻子,补偿她的失夫之痛(本来这笔钱就应该属于她),因为我有深切的负疚感,同时也深切理解一个女人失去丈夫的痛苦。
写这份遗嘱的目的不是因为我要死去,而是怕我出现像吴教授那样的意外。但不管我生死如何,都必须严格按上述内容分配那笔钱财。假如我真的出现意外(我有这个预感),你们一定按我说的找到持宝者,要回那笔钱,以还我的心愿。
另,我怀疑持宝者是置死吴教授的凶手,请得到这笔钱后再对他展开调查。
拜托!
刘老太(签字)
“真不出我们所料,刘老太就是参与了假文物的拍卖。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杨晨不解地说。
“这和她的学术研究以及对文物的概念有关,更重要的是还有一种复杂的情绪夹在里边。所以不管文物是真是假她要得到这笔钱。”
“说说看。”杨晨说。
“刘老太在退休前是矿石研究专家,这我们已经调查得很清楚,所以最后才推出参与拍卖的‘第三者’是她的结论。像她这样的大学者真真假假的各类石头不知见了多少,所以她对宝石的概念已经从开始的苛刻到了现在的模糊。也就是说到头来根本就这么回事,真假的判定只掌握在少数专家手里,对绝大部分人来说,真假只是一个虚荣的象征。”
“哦,是这样。”杨晨若有所思。
“是的,这种概念的混淆是刘老太对自己研究的对象产生蜕变的结果,况且市场上鱼目混珠大有人在,所以不管用那种手段得到这笔钱,然后去慰藉活着的人是她的根本目的。”
“我们找到的那个五十多岁的雕刻家,就是刘老太的学生。”杨晨补充说。
“这说明事前刘老太已经把他推荐给了持宝者。持宝者在寻找真的玉玺的同时,也在着手制造假的玉玺。要不他怎么能从咸阳回来就进行了拍卖。”
“她复杂的情绪是不是主要表现在她遗书中的‘负疚’两个字上?”杨晨问。
“是的,持宝者所说的推荐他找吴教授的真正‘邻居’,其实就是刘老太;另一个给他推荐的假‘邻居’就是研究生。”
“你是说两个人同时给持宝者推荐吴老?”
“是的,但二人推荐的初衷不同。刘老太是看了电视鉴宝节目后出于对持宝者者的同情和对画的好奇而推荐的;但研究生很可能是对画中隐藏的宝物秘密有所垂涎。”
“是不是这样的——”一直听李飞和杨晨分析案情的茉莉花开了口,“刘老太并不知道研究生比她早推荐了吴老,她以为是由于她的推荐害死了吴老,所以她深感内疚。她的情绪在是否举报持宝者和得一笔钱财补报吴夫人两者之间波动。”
“是的,如果她举报,又苦于没有证据,一切皆空。所以她决定选择和持宝者签协议的方式来得到一笔钱补报吴家,宝物的真假对于她这个看透真假的人来说已经很无所谓了。”
“岂不知制造假文物是违法的。”茉莉花说。
“是啊,她良心的谴责已经顾不上这些了。看来研究生对吴老太行凶不是我们分析的出于偶然,而也是持宝者布的局。我们该做一个最后的总结报告了。”李飞对杨晨说,“这最后的总结应该你来做。”
“好吧,到目前为止,案情已经水落石出。”
杨晨这边说,茉莉花那边把总结敲进了电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