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一日多少事(2/2)
“我去山下小溪洗澡,你要再敢溜走,信不信我扒了你的皮!”
……
“二师兄,明天你跟我去安家庄,我要跟那个恶徒算总账!”浴后全身清爽,重新焕发着勃勃英气的小师妹对着二师兄命令道。
愁眉苦脸的二师兄一听,肩膀差点塌到了腰上:“还去啊!那个姓安的好像不好对付啊,我看还是算了吧。再说临下山前师父千叮咛万嘱咐过,你从小在山上长大,不识人情世故江湖规矩,所以下山之后不许再任性惹事,闯下祸端……”
“这也叫任性惹事?师傅从小教导我们,习武之人首重武德,秉持正义。那姓安的欺男霸女,为祸乡里,我辈自当行侠仗义,为民除害,难道我做错了?再说他算什么东西!第一次是我大意出手轻了,第二次是我心慈手软不忍伤及无辜,事不过三,这次我决不饶他!”小师妹绝对是个暴脾气,不待二师兄把话说完,便按捺不住反驳道。
“小师妹,你嫉恶如仇,行侠仗义师兄不反对,可这世上毕竟还有官府。你出手伤人,官府岂能坐视?更何况那安家与官府关系密切,一旦你露出行踪,官府势必不会善罢甘休,到时恐怕是师父也难以保全你了。”二师兄苦口婆心的继续苦劝道。
听得这番话,小师妹倒像是被火上浇油,暴跳道:“正是他们官府恶霸勾结,百姓才深受其苦。别人怕,我不怕!本姑娘此番行走江湖,便要用这姓安的狗头首祭掌中之剑!哼,大师兄早就说你是属兔子的,我还不信。今天我算看明白了,你压根不是个男人!”
说罢,小师妹不屑的瞥了二师兄一眼,一转身像只骄傲的小母鸡似的扬长而去。
“你答应过师父的,让你下山,就得听我的……”二师兄垂头丧气的嘟囔着,怏怏的跟着小师妹往山下走去。
……
此时此刻,潼关关口。
自从两日前一道兵部加急文书送至潼关,整个关城上下便如临大敌。城中的府兵一队队的登上城头驻防,刀枪箭矢、滚木礌石、粮食药草等战备物资纷纷就位,从周边的阌乡、朝邑、芮城等地调来的府兵沿着官道源源而至,将不大的小城挤得满满当当。关口下,足足三道鹿砦拒马将官道拦腰截断,两百多名士兵将城门堵得严严实实,仅留下供一车进出的窄道。来往人等,除了朝廷官吏兵马,三日前签发的验身过所全部失效,一律禁止通行,统统打回原籍重新验勘。
今日带队在东门外值岗的是旅帅马义朝。马旅帅从辰时出城开始,干的唯一一件事就是驱赶那些过所失效的过往行商路人。足足花了两个时辰,才把这些人打发干净,累得马旅帅一身臭汗,嗓子眼像着了火般难受。其实也难怪这些人哭天抢地的不肯走,马旅帅是挨个查勘过他们的过所的,近的原籍在东都附近的,来回一两百里路,也不过是耽误几天的行程。可那些远的来自河北、淮南、江表诸郡的,一句话就把人家打发出去上千里路,确实也有点说不过去。马旅帅是穷苦人家出身,百战积功才得了这么个小官,对这些无端遭殃的平头百姓也颇为同情,所以尽可能的好声好气劝走了事。否则,他要图省事,干脆挥刀抡枪剁下几个脑袋杀一儆百,也算是他的职权范围以内的事。
可算把城门前清理干净了,马旅帅赶紧跑到城门楼下阴凉处歇口气。刚刚灌下一肚子凉水,啃了几口已经冷硬的胡饼,一个兵卒就跑过来报告,东边又来了一个大车队。
火辣的太阳当空,又忙活了一上午连午饭都没赶上,马旅帅再好的脾气也忍不住要发作了。他骂骂咧咧的爬起来,打算赶紧把这帮没眼力见的家伙撵走,好回到城楼里美美的眯上一觉。要是他们不听话,就拿大棍子抡!
可当他看清那个逶迤而来的庞大车队,他就知道他这一觉怕是一时半会眯不成了。只见刚才他离开时还空空荡荡的官道上,挤满了一辆辆骡马或是犍牛拉就的大车。为首的大车距离关口已不足百步,而他穷尽目力才能隐约遥望到的远处山口官道转弯处,一辆辆大车首尾相接,仍是络绎不绝,看样子怕是有数百辆之多。马旅帅从军十余载,也算见过大场面,可眼前这个阵势,比起他四年前随军西征吐谷浑时候见过的运粮大军也不遑多让。莫非又发生了什么战事?敌情观念极强的马旅帅立即派人上前阻止车队前行,同时打发一个队正赶紧入关将此事禀报负责关口防务的鹰扬郎将沈大川。
马旅帅拦住车队,命为首的的车夫去找来车队管事问话。结果管事还没来,一头雾水的沈郎将倒是先到了。这么大的车队,先甭管运送的是什么,仅就这规模而言,就算民间的豪门巨富有这个实力,也不可能缺心眼到在这个乱世将至的时候跑到大街上炫财露富,必是官府所为无疑。可他身为潼关主将之一,从没收到过关于这支车队要通关的文告啊。
眼见车队管事迟迟不到,本就心神不宁的沈郎将拉长了脸,却又一时摸不清车队来历而不敢轻易翻脸,刚要叫过马匹去来路上查看下后续车队,就见官道远处尘土扬起,两匹快马疾驰而来。待人马渐近,看清了面貌,沈郎将的一颗心好歹放下了半截。
距沈郎将等人尚有二十余步,当前马上那人已经飞身下马,快步上前,远远的对着他就是一揖道:“沈将军别来无恙,安某俗事缠身,耽误了行程,劳得沈将军久候,实在是过意不去,还请沈将军莫怪!”
但见此人,年约四旬,身高体胖,面白无须,眉眼却甚是平庸,连同一身质地平常的麻衣,打眼一看就是一个普通的商人而已。可沈郎将却知道,这人来历非同小可。此人姓安名海,身为华阴县首富,家有良田千顷,店铺百余,号称“安半城”也就罢了,同时他还垄断了关陇、河南诸郡数十万驻军的粮草衣帛供应,据说背景通天。要说到身份,安海不过一介地方士绅,更确切的说是个拿不上台面的商人罢了。可就是这个商人,就算是他们卫府大将军也不能视而不见,还得屈尊以兄弟相称,更何况沈郎将?
于是沈郎将赶紧按捺下心中的不耐,紧赶两步上前还礼道:“我说哪来这么大架势呢,原来是安兄驾到。安兄家大业大,大忙人一个,沈某岂有不知,何来怪罪之理。倒是安兄今天怎么拉出这么大的阵仗?沈某远远望去,人嘶马叫铺天盖地的,还以为大军来袭,险些吓破了胆,哈哈。”
安海不答,只扫了一眼沈郎将左右。沈郎将会意,一挥手屏退了下属,安海这才凑过来低声说道:“沈将军说笑了。安某这也是无可奈何呀!如今河北数路反贼兴兵叛乱,劫杀陛下南返大军,河南诸郡也不太平,尤其是瓦岗翟让,已经威胁到了东都周边。为巩固关中京兆要地,加强战时储备,同时防止反贼觊觎,兵部杨尚书和民部樊尚书特命安某将河南郡新征之粮转调永丰仓,以备万全。事发紧急,安某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耗费万金调来这七百余辆大车,才勉强赶在二位尚书限令之日前发运上路,要不非得挨顿板子不可。”
沈郎将闻言大惊,急声道:“我只闻得河北反贼猖獗,遍地烽烟,难道河南也糜烂至此?竟然威胁到了东都!两仓重地居然有失守之虞!那战火岂不距我潼关咫尺之遥?怎么我没有得到一点消息?”
“沈将军息声!此信切不可外传!”安海连忙拉住沈郎将,低声道,“朝廷封锁消息,以防有人心怀不轨,趁机效尤,作乱后方,那可真就是万劫不复了。不过沈将军也不用担心,据安某从一个相熟的兵部属官那里打听到,朝廷已命光禄大夫裴仁基和虎贲郎将刘长恭统兵三万,沿阳武、封丘、胙城一线进逼瓦岗;命民部尚书樊子盖和刑部尚书卫玄统兵五万,驻守荥阳、尉氏,兵部尚书杨玄感统兵十万,守卫东都。近二十万大军在前,沈将军觉得潼关还会有何危险吗?”
“这倒是。”沈郎将自打来到关口,这颗心就好像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都快折腾出心脏病了。现在可算知道了潼关暂时可保无虞,又操心起来还远在雍丘的家眷老小,那地方离着瓦岗不近也不远,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还没等他来得及酝酿好对家人的别绪离愁,方才跟在安海马后的那人又引来几辆篷车,车上走下了他年过七旬的老娘、娇妻爱妾,还有一对儿女,再后面跟着的,依稀是万郎将、王郎将、李郎将的家眷……
安海却是一脸的愧疚,对着惊喜过后对他感恩戴德的沈郎将道:“安某在阳武调买车辆时,偶遇正向东都逃难的王郎将夫人,得知诸位将军的家眷大都受到瓦岗叛军的袭扰。安某一时斗胆,就将诸位将军的家眷接了回来,也不知是否有违朝廷律令,给诸位将军添了麻烦……”
“哪里哪里,我等武人若连家小都保护不得,何谈保族卫国?就算有涉朝廷诏法,那又何妨?再说如今这世道……”沈郎将不以为然的摆摆手,然后肃然向安海施了个军礼,热情相邀,“大恩不言谢!还请安兄随小弟入关,小弟摆酒与诸位兄弟同敬安兄几杯,咱们不醉不欢!”
“安某举手之劳的事情,何足挂齿。沈将军,朝廷令我在六月二十五之前必须将这批粮食运到永丰,如今限期不足五日,耽误了安某可是要挨板子的,这酒咱们下次再吃如何?不知车队何时能够入关……”安海拐了好大一个弯,终于转入了正题。
“这事还不好说?”沈郎将大包大揽的道。接过安海递过的公验文书,草草看了两眼,内容与他说的大致相同,只是兵、民两部共同签发的文书,却只有兵部尚书杨玄感的印章。他随口问了一嘴,安海的解释是他出发上路时,民部的樊尚书已经统兵前往荥阳,再跑一趟时间来不及,反正河南郡的粮食也不是一趟就能运完的,下回补上也就是了。沈郎将也就没当回事,大笔一挥就算查勘无误,直接命令马旅帅开城放行。
天近黄昏,庞大的车队可算是通过了关口。安海叫过一直跟在身后的那人,说道:“安九,你先走一步,到家后马上通知各房掌柜管事,按计划腾出仓库,把粮草装车备运,不得有任何疏漏!”
安九答应一声,转身要走,安海又喊住他,想了想道:“听说子建又招来了刺客……你带几个人回去好好保护少爷,告诉他过几天我就能到家。还有,千万别让他发现我们在做的事,切记!”
安九脸色有些不好看,却没有做声,只是重重的一抱拳,喊来几个劲装大汉,离开大队向西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