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杨门遗宝(下)(2/2)
“这可如何是好!”
李渊急得团团乱转,裴寂仰头看天,杨霖喟然不语。
这一天下来,杨霖的身份地位可谓一日三变:从隐姓埋名、见不得光的反贼余孽,到被善于废物利用的李渊挖掘出剩余价值、成了为李家挡灾避祸的一招妙棋。最后岳不群神兵天降、杨霖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人人欲夺之而后快的财神爷。他在李渊嘴里,也从小兄弟变成了杨贤侄,最后干脆一口一个爱婿,叫得他直起鸡皮疙瘩……
所谓人情冷暖,莫不如是。杨霖心中五味杂陈,有些灰心,又有些感慨。见利忘义不过是人之本性,他并非不能理解,换成他是李渊,恐怕更要不堪。毕竟他从后世来,比这更丑陋难看的嘴脸多了去了,所以他并没有如李渊和裴寂想的那样愤怒,也没有拂袖而去,因为他突然之间,非常的想去磨坪山……
李渊在岳不群面前还能强做镇定,如今只剩下杨霖这个小辈当前,他再怎么老于世故也张不开口。不过他此时想的更多是无论如何也要把杨霖羁縻在李家,不管是用婚约还是别的什么办法,不管他多么的溺爱李秀凝、柴绍曾经多么让他满意,现在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连怎么应付皇帝的明枪暗箭都不那么在意了。如果能够通过杨霖把杨门遗宝据为己有,别说自保了,真像裴寂、建成他们说的那样成就一番事业、光耀李家门楣都不是什么妄想。
他自己不好开口,就把主意打到老友裴寂身上,连连朝他使眼色。谁想自从岳不群一走,裴寂又恢复了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对于他的暗示理都不理,气得李渊直跺脚。
关键时刻还是自己的儿子亲。李渊正要豁出脸皮开口,李建成一挑门帘进来了。
“你在偷听?”李建成挑门帘的一霎间,杨林眼音乐看到帐外有好几道身影一闪而没。
“呃……”李建成脸更红了,然后立马赌咒发誓,“愚兄虽然听说了那个杨门遗宝,可是愚兄之心始终未变,一直视你为李家中人。父亲也是一时被多罗吒之事伤怀而心神大乱罢了,我李家有错,也是错在愚兄没有把事情跟父亲说清楚,还望小兄莫要见怪。”
李建成说罢,便深深躬身向杨霖施了一个大礼。李渊也是两手乱搓,想要学儿子认错又拉不下脸,裴寂则在一边笑得见眉不见眼。
杨霖也不想与李渊父子一直尴尬下去,于是也就借驴下坡。在客套了几句后,他把话题引到了正事上:
“请问世伯,不知我们前议之事是否可行?”
“爱婿所指何事?”大家把话说开了,李渊那股子不要脸的劲头又上来了。
杨霖不跟他纠缠,一笑了之道:“就是小侄在磨坪山上插旗立号,以应对皇帝征召世伯北上之事。”
一听是这事,李渊变得严肃起来,沉思了盏茶功夫,又跟裴寂低声交谈了几句之后,对杨霖说道:“卫文升已死,岳道长将此事栽到盗匪头上,陛下必然震怒。下一步陛下是另择人选取代老夫、还是令老夫留任还在两可,不过老夫这个剿匪不力的罪名是坐实了。对于老夫来而言,如今已经是非破罐子破摔不可了,河东越乱老夫则越安全。不过贤侄啊,前议让你去磨坪山一事,老夫确实是怀有私心。老夫觍颜承认此事,就是希望贤侄莫要因此起了见外之心。老夫虽不才,却也不至于靠一个后辈遮风挡雨,此事可以休矣!”
“世伯误会小侄的意思了,小侄提及此事并非问罪之意,而是以为此事对李家、对小侄乃是皆大欢喜之事,因此小侄心甘情愿请往磨坪山。”
“贤侄莫非真的起了离去之意?”李渊的神色很复杂,有懊悔、有伤感,但是没了杨霖上次要走时的那股子杀气。
杨林的表情很平静,难得的正经:“家父临终给小侄留下避世不争四字为日后的立身之道,小侄不敢或忘。但是小侄以为,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非人力可违也。不知两位世伯和建成兄以为如何?”
李渊和李建成闻言肃容恭立,还没来得及开口,裴寂却是眼睛一亮,急急说道:
“贤侄大才,此论几近圣人之言也!却不知这天下之势,贤侄何以教我?”
“论起天下之势,以小侄一介后辈怎敢在两位世伯面前大言不惭?小侄想说的是自身之事。小侄身为逆贼余孽,皇帝陛下欲除之而后快之意无人能够改变。小侄再如何避世不争,最好的结果无非惶惶如丧家之犬,战战如漂泊之萍,终生不得安宁。事已至此,小侄以为既然乱世在即,何不顺势而为?乱世中唯有力量才可自保,小侄不谋一国一域,只求以有为之身谋无为之生,方可实现家父避世不争之道。世伯以为如何?”
“贤侄说得好啊!”李渊击掌赞叹,说道,“这便是贤侄欲往磨坪山之意?”
“是的。不过小侄尚有一请,还望世伯成全。”
“贤侄请讲。”
“待解得世伯之危、河东平定之后,磨坪山之兵分小侄一半如何?”
“有何不可!”
李渊还有点犹豫,裴寂却毫不犹豫的一口答应了下来。
注1:参照唐时的大致比价,1贯等值于1000文,1两白银等值于10贯,1两黄金等值于10两白银。由于当时1斤等于16两,所以10两白银并不等值于10贯,而是6贯又250文,所以1两黄金也是等值于6250文,同理1斤黄金等值于100贯。
注2:隋朝收税收的是粮食而非铜钱,户丁年纳米2石。按大业初年斗米6钱计算,户丁年纳米折钱120文。按大业五年有人口890万户、户均三丁计算(查不到隋朝户均几丁,只查到北周征召府兵有三丁抽一的规定,因此估计户均三丁比较普遍),纳税人口是2670万,则隋朝年丁税收320万贯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