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游乐园之终章(1/2)
辰时初刻,待府中安排好提前而来的王氏宗亲用过早膳之后,王天山便带着王林与众位宗亲一同往王氏祠堂而去。
待及靠近祠堂,自此一路过去,便见各种祭祀横幅绵延数十米,时有路人驻足而语。
待靠近祠堂大厅正门处,各种对联更是贴满。其上有:“典祀千年重,祖功宗德流芳远;族兴万代隆,子孝孙孝世泽长”、”青山绿水长
留生前浩气,花松翠柏堪慰逝后英灵“、”寂寞乾坤,邈笑一公何所在;凄迷风雨,哀哉两字弗堪闻“....等等各式包含了对祖先的缅怀之
情的对联。
王天山来后便带着王林前往各处宗老之处互相介绍,其带来的族人自有相应人员接待安排。
辰时三刻,预计该来的都来了。
王天山带着迎宾成员,与前来参加祭祖大典的数百位多位宗亲举行了欢迎仪式,各片区代表互行礼。
礼乐人员高挂祖宗神像,摆放祭品,各方宗亲步入大厅行鞠躬礼。此时,州府兖州王氏与各处县城王氏代表车队均已到达。至此,祭祖
大典邀请的全部代表都已到达祭祖大典现场。
伴随着礼乐,兖州王氏代表王君才,离汉成其他县城代表等在王天山的陪同下步入大厅,与大典的主拜人共同向王氏烈祖神像上香。
一切准备就绪,王天山宣布祭祖大典开始。庄重的只有祭祀大典只是方才得奏的礼乐奏响,顿时,礼炮齐鸣,锣鼓喧天。
此次祭祖大典,由“寻根”,“归宗”,“礼颂”,“腾飞”四部分组成。各部分相互交叉,相互结合,共同谱写了一曲对祖先的赞歌
。
王天士以祭祖司仪的身份说道:“大典进行第二项,有请文昌公二十五代贤孙王虞年恭读《祭祖文》。
随后,王虞年行三跪九叩大礼后诵读了《祭祖文》。祭祖文寥寥几百字,却将离汉王氏氏根源,祖宗功德,族礼家风,以及后辈该如何
作为,诠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谓是字字千金,句句含情。此乃王天山委托王林老师所作,诸葛鸿文先生在了解王氏相关事迹后所写
。
大典第三项是全体行鞠躬礼。“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礼毕!”
“大典进行第四项,全体肃立,向王氏先祖上香。”然后,鸣礼炮十三响,象征参加祭祖大典的十三辈宗亲。“孝、友、师、虞、君、
一、国、朝、天、子、万、邦、仰”。自嘉禾元年以来,入兖祖文昌公的子孙在兖州经过支分派衍,已经延续到了三十六代。可谓是家族昌
盛,人丁兴旺。只是离汉本支族人久未出什么人物,此次王天山出面组织方才得意完成这宗族大典。预示着离汉王氏,已正式成为本地的名
门望族。
上香礼毕,会场安静了下来,只有庄重的钟罄之声还在回荡。
伴着音乐,王天山给足了州府王氏面子。兖州州府王氏致开幕辞,并向在座的宗族同胞表示慰问。接着,目前的离汉王氏明面上的族长
王天山作了重要发言。他的讲话,涉及宗族发展状况,分支族人修谱造谱工作等多个方面,为下一阶段王林提出的《兖州通谱》做好铺垫。
王天山的讲话受到了在场宗亲的一致好评,接着,热烈的掌声响彻大厅,横贯云霄。
大典进行到第七项,族长王天山作了离汉王氏宗族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的统计。统计首先指出,强调,要推动宗族团结,加快人才培养。
“钢材木材都不及人才”族长语重心长地说,“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重中之重,只有有了人才,家庭的文化素质才会提
高,家族才会振兴。”他同时也批评了某些自私自利的族人,同时也不忘鼓励众多族人,为宗族事业的繁荣贡献力量。
从他的讲话中可以看出,宗族的天平在的使用过程中从没有向任何一方倾斜过。
“第八项,各分支代表发言。”王君才、王国定、王朝文、王天动、王天熙等相继发表讲话。为本次祭祖大典增添了新的内容,也为宗
族的价值体系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巳时三刻时分,祭祖大典议程走完,随后族长宣布:“元和三十六年腊月初五,癸卯乙丑丙辰赵国离汉王氏家族祭祖大典落幕。”顷刻间
,礼炮轰天,锣鼓齐奏,音乐高声。
礼宾席就坐的宗亲全体起立,鼓掌庆祝此次大典的成功举行。
此次祭祖大典形式庄重,场面壮观,气势恢宏。是近数十年来离汉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参拜人员最多,仪式最繁的盛会。
此次祭祖大典,对于促进宗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但有利于增强族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而且有利于加强各片区交流,促进宗族和睦
团结,增强凝聚力。为王天山父子胜任离汉王氏族长写下浓重的一笔,本来州府兖州王氏此来是有意挑刺为难打击王天山的,但见离汉王氏
家族大典举办的如此成功,便也高高兴兴的。毕竟州府王氏也希望王氏家族各处更加辉煌,一个家族发展本来就是需要四处发展,互相照顾
的。
.......
祭祀典礼完成之后,王天山便带领众位分支宗族话语人前往会客厅谈话。普通宗亲及其家属,自有王学文安排之人带领前往早已准备好
的休闲场所休息,戏班子、舞台子、舞狮、杂耍等应有尽有,点心小吃等自不用说。
”想必各位宗亲也是知晓,老夫此次将在这宗族大典之时宣布将离汉王氏族长之位传于我二王林,在此再次向各位宗亲表个态。“王天
山坐于上首对着众人道。
”王族长所做决定,并且已向你各处分支做过讨论。照理说,老夫乃是外人不应多言,但同为王氏,老夫也是希望离汉王氏能够昌盛,
故便想询问一二。王林贤侄若是担任族长,将会对离汉王氏做些什么措施,还望王族长不要见怪。“兖州王氏王君才装作疑问的道,虽然王
君才已经打消了挑刺的念头,但也想多了解下王天山的打算,看看是否有什么借鉴之处,抑或是对兖州王氏是否造成什么影响。毕竟王天山
这一支短短数年之内便发展如此迅速,兖州王氏自然想要学习一二。至于王林所回答的是他自己谋划的,这点王君才是没有一点相信的。
”哈哈,君才兄客气,你虽不是我离汉王氏,但我兖州王氏本是一家,按辈分来,您还是我太叔祖辈呢。您欲要考校下老夫又怎会见怪
。“王天山笑着回道。
还好,王林与王天山许久之前便已将除兖州王氏外,所有邀请而来的支族有发言权之人大部分已协商好,现在最大的变数已经稳住,王
天山与王林便稍微放下心来。
待王天山说罢,见其余各分支族人在未有人提出什么意见,王林便从王天山左边下首站起,对着众人拱手道。
”说起来,晚辈方才弱冠之年,诸位均是晚辈之长。小子在此妄言一二,若有不当之处,还望诸位长辈海涵。“王林说完便在此向着众
人拱手道。
”贤侄不必多礼,尽管畅所欲言便是。”众人不论什么心思,王林这般给足众人面子、礼数,便也只能对着王林客气的道。
”既如此,晚辈便说说若是此番继任族长之后将做出哪些措施吧。“
“想我离汉王氏,自嘉禾元年以来,入兖祖文昌公的子孙在兖州经过支分派衍,已经延续到了三十六代。可惜,各处分支因各种天灾人
祸,彼此之间交往艰难。有发展好的,虽难言朱门酒肉,但衣食不缺却也不难;有举族贫困的,虽不至于路有冻死,但箪瓢屡空却是常见。
有居于县城,往来无间;有落于山涧,任鸟难闻。有父子相协,虽不称书香门第,却也属耕读传家;有老幼皆盲,虽难说此生无用,却不免
艰难度日。”王林感叹道。
”有鉴于此,我王林王离之若是得意继任族长,将做以下措施,王各位长辈查漏补缺,勿怪小子妄言。“
”这其一,共通商路。我离汉王氏将自明年始,将派人去往各支族处实地考察,综合当地条件,视情况与否。或与我离汉王氏商会协商
分店,或是支援当地支族自开产业,或是招选当地子弟入商会找份伙计,或是培养各地有经商之天分者。“
”其二,共建族学。我离汉王氏将自明年始,将派人去往各支族处实地考察,综合当地条件,视情况与否。或与我离汉王氏总堂合作共
建族学,或是支援当地支族自建族学,或是招选当地子弟入附近较大族学学习,或是依托当地支族推荐人选入族学教习。其一应开支与所建
方式有关,详细如何,待日后我离汉王氏外人前往探察好后,自会与各支族协商。“
“其三,共建敬老院与孤儿院。我离汉王氏将自明年始,将派人去往各支族处实地考察,综合当地条件,视情况与否。或是某地单独建
立一座或数座敬老院与孤儿院,或是就近几处支族共建敬老院与孤儿院。”
“其四,迁徙危族。我离汉王氏将自明年始,将派人去往各支族处实地考察,综合当地条件,视情况与否。若支族所在之地在山沟山涧
极不便利者,若支族所在之地土地贫瘠难养人生者,若支族所在之地常遇天灾者.....若当地支族同意,均可与派去人员协商,迁徙至县府规
划之处。”
“此四者,晚辈与家父均已取得城主大人首肯,并同意向下辖县城下发相关批文。”这是王林首次在众人之前将自己名字放在王天山之
前,可惜众人对此毫不在意,他们更在意的是王林所说的措施真假。王林说道这里,停了下,看看众人的反应。
众人听后,均目瞪口呆,就算是王君文也被王天山与王林的大手笔所震撼。且不谈,完成这些需要多少人力物力财力,仅仅只是城主府
对离汉王氏的支持便让王君文心下惊颤。
众人很快回过神来,互相之间激动的交投接耳。
”族长大人若真能如此,老夫必定唯族长是瞻,若谁人敢说三道四,老夫第一个冲上去。“一个年纪较大的支族长激动的出列对着王林
拱手道,并且将称呼改为了族长。
.........
众人大部分都激动的及时表态道,但也有个别本身便已有这些的大点的宗族不甚在乎这些,但见这么多人如此支持王林,便也没说什么
。
王林待众人镇定下来后,继续说道:“我等虽是在普通世俗界,但我赵国毕竟是三级修真国,境内仙人不在少数。虽说大多人并未见过
,但想必也听说过不少。我离汉王氏便有我之兄长王卓与族弟王浩、王林进入了玄道宗修仙成道,这玄道宗乃是我赵国第一修仙宗门。不久
前我父子书信发于兄长他们,日前兄长回信此事玄道宗已经答应,不久之后便会有仙师前来。我离汉王氏与玄道宗达成协议,每隔三年便在
这离汉王宅处,玄道宗将派遣几位仙师来此测试我王氏各位族人修仙资质,若是条件达到,便会将其收入门庭。”
众人听后更是激动,这次哪怕是那几个富裕家族也是激动不已。“如此一来,王林族长之位便无人可以撼动了。”王君文心下想到,随
即又想到这离汉王氏居然与赵国正道第一宗门玄道宗的关系居然也这么好,更是心下焦急郁闷,只想等大典结束立马赶回兖州王氏与宗族族
老汇报。
王林好似还嫌给予众人的刺激不够大,继续说道:“我离汉王氏族谱,修于元熙壬辰,再修于弘农乙卯,迄今又百八十余年矣。支愈分
齿愈繁,而且屡经饥馑,几度兵荒,流离逃亡者又愈多。倘不及今增修,势必世次难考,不无疏漏之虞。
吾族居离汉者,今不下数百家,支派虽分而本源则一。愿与吾族共勉之者,毋开嬉狎之端,毋长凌轹之习,毋以富贵而别观,毋以贫穷
而异视;善则劝,恶则惩,毋使轻干国法;喜相庆,忧相恤,毋致或乖彝伦合。
我老幼少长,以食旧德,以服先畴,联一体之情以相率于先人之教诫,则其去古敦睦仁让之风不远矣;若云丕振儒绪、远绍芳声,则需
以待之耳。
即不幸而转徙他乡,亦可按谱而稽,不昧所自非又吾族所重赖者哉。至谱中于人之已故,其行实确有可传者,不无附刊数语以志不忘;
他悉如旧式。后之继兹事者,亦可知所斟酌审慎于其间矣。
为此,我离汉王氏欲重修离汉王氏族谱,望各处支族多多给予方便。”
说完,王林对着众人再度屈身拱手。
王林说罢坐回自己的座位。
众人听后久久不语,谁也想不到王天山父子野心尽如此之大,离汉城下辖方圆千里,王氏分支人数少说数十万。便是官方也未能得知具
体情况,若是王天山父子将这通商路、建族学、供养孤寡、迁徙危族、结合玄道宗与重修族谱真的全部完成,哪怕只是完成一部分,那其在
王氏中的地位,哪怕是赵国皇帝也远远无法相比的。
”不知族长,这所需人力物力财力负担如何分配?“终于还是有清醒的人,提起神来询问王林,无论王林是否真心要做成这些事,只要
他能有所行动,众人便真心待其为族长又有何妨。至于全部由王天山父子负担所需财力物力人力之事,他是想都不敢想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