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朱明 > 第131章漕运五

第131章漕运五(1/2)

目录
好书推荐: 北宋骄阳 龙珠:地球觉醒时代 神魔纪事录 王者荣耀之全能李白 变身IT女王 变身少女的文娱日常 网游三国之天下诸侯 最强茶道 领域:皆归尘土 你好,复仇者

从长江口到山东半岛沿海的水文情况,彭玉林的水师已经非常熟悉。

两千多里海路,运粮船日夜不停,只用来不到五天,就顺利抵达登州港。

如今的登州港早就不是朱顺明当初夜袭登州水寨时的模样。不仅修筑了水寨、码头、炮台,营房、民居,更增添了不少人气。

彭玉林的水师频繁往返山东湖广之间,不仅水师自己的船队大量运送货物人员,更面向普通民众开放海运业务,带动了大量民间资本涌入海运这个行业。

海运沿途的几个停靠点,如山东登州港、即墨、海州、华亭长兴岛……因海运而兴起。

虽然暂时不及运河沿岸的杭州、扬州、淮安、徐州、济宁等地一样繁荣,但只要朱顺明的海运政策得以延续,这些地方早晚会变得比运河沿线更加发达更加繁茂。

………………

船队短暂停留,补充完淡水食物,即刻起航继续北上。

十月十二,船队抵达天津杨柳青港。

彼时的杨柳青港口破败凋零,大部分码头设施老旧不堪重用。

朱顺明花了几万两银子,在码头附近圈下上万亩盐碱地,盖起了大仓库。同时大规模修复了码头设施,增设了龙门吊等大型码头设备,修理了码头,铺了硬路面,将这个暂时不受重视的地方当成了窥伺北直隶的前沿阵地。

粮船在杨柳青港卸货入库,就算完成了这次粮食运输任务。海船调头回登州,装载胶东半岛的货物准备南下南直隶。

粮食从天津到北京,就必须走陆路或运河。走陆路运量有限、消耗巨大,不是首选。至于走运河……漕运总督衙门能答应吗?

………………

崇祯皇帝拿着朱顺明的奏章,反反复复看了不下五遍,拿着朱笔在上面圈圈画画,却始终拿不定主意。

“大伴,你说,朱顺明这个主意如何?行得通吗?”崇祯举棋不定,有些渴望,有有些害怕由此带来的后果。

王承恩弓着腰,小心道:“皇上,此等关系国计民生之事,还得与众阁老商量才行,老奴岂敢妄议?”

崇祯皇帝也不是一定要王承恩拿主意,只是找个说话的人而已。

“朕就奇怪了,朱顺明在奏章上写得明明白白,试探性的河运改海运,不改变漕运的现状,增加了南粮北运的途径。若是成功,还能减少漕运的耗损。为何朕却觉得有些不妥呢?”

“增加海运,减轻漕运的压力,朱大典应该高兴才是呀?为何会激烈反对?”崇祯皇帝不解道:“大伴,这其中有何蹊跷?”

王承恩多少有些知道朱大典为何会反对。当一把手的,除了要对上面负责之外,对手中的权利、自己的权威、手下的饭碗问题都得综合权衡,怎能随便让人给砸了?

王承恩小心道:“想来是为了权利之争吧。”

“也是,”崇祯皇帝笑道:“听说朱顺明有个诨号叫朱二愣子,想来是那种头脑一热就往上冲的家伙。对朕倒算忠心。瞧这家伙,奏章写得如此直白,一看就是不学无术之人。”

“留中,全都留中不发。”崇祯皇帝心情大好,笑道:“朱顺明、朱大典,都是老朱家的人。自家人何苦为难自家人?”

崇祯皇帝其实还是偏向于朱顺明的。留中不发就是默认现状,默认朱顺明的海运行动。

要是朱顺明的海运真的比如今的漕运更加便捷、损耗进一步减少,穷得叮当响的崇祯皇帝连驿站都给撤了,再撤掉漕运有何不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铁血抗日 猎日传奇之刺魂 谍战:红鸾归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