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章 虚浮药方(1/2)
封弋不想死,也不能死。
昏死之际,他心中仍有执念,迷迷糊糊地又想起了在药王谷修行的一幕幕往事。
当初在耕庐,看见“神农”二字,一时间封弋全被它神圣而玄秘的风采吸引,说不出话来。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大禹九鼎之一的“神农鼎”?
关于上古时期大禹降妖除魔、疏洪治水,前后共计十三年的丰功伟绩,不仅史书有明确记载,而且三界也有传闻。
当年一颗硕大的天外飞石轰然撞向中原大地,发出一声巨响,瞬间地动山摇,使得隐藏于天地之间,足可吞地噬地的莽荒之力空前爆发,化作滔天洪水迅速席卷三界。
与之同时,这股恐怖而强悍的天外之力与冥界之力碰撞一起,不可思议地解除了镇守冥界地狱之门神兵之器“轩辕剑”的封印,进而让很多妖魔鬼怪的本命元神与魔煞之气借此脱困,纷纷登临人界,开始横行无忌,祸乱天下。
大禹作为天界大神送到人间的使者,率领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一边疏洪治水,一边降妖除魔。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三过家门而不入,整整一年时间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即使人迹罕至的地方,也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期间,比洪水更恐怖、更凶残、更致命的,当属冥界以蚩尤为首的三大魔灵及六大妖灵,他们分散在全国九个地方,依附人族体内,不断吸食人体元阳之气,意图借尸还魂,让整个人界动荡不安。
大禹根据冥界力量的分布,以及参照他们所处的山川位置,将其分而命名为“九州”。同时,受到“河洛天书”的召唤与指引,赶往湘西德夯,在山谷里找到了一件深藏大地多年的先大神物,也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的“盘古巨斧”。
大禹马不停蹄地奔赴九州各个地方,凭借盘古巨斧的神力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分别将三大魔灵与六大妖灵镇压,让他们的本命元神立时魂飞烟灭,只留一缕残魂重新被封印在冥界,同时他又加固了轩辕剑的神力与封印,冥界地狱之门方始再次关闭。
事情功德圆满后,大禹众望所归登上了天下共主之帝位。
不久,大禹择其良日,借助天书之神力,融炼盘古巨斧,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天地万物之代表、天界大神之名字,以及古怪的图像符文铭刻于九鼎之身,最后集中放置王朝都城,以此纪念功德,史称“禹鼎图录”。
禹鼎一出世,不久便被大禹之子夏王启冠名为“传国神器”,并以此传开,是以后世帝王非常看重九鼎的权利象征与意义。
据《九州史志?禹鼎》记载,幽王与褒姒烽火戏诸侯,不仅导致西周很快被犬戎族攻杀灭亡,而且历经夏商周三朝更迭,一直珍藏在王朝都城的“河洛天书”两片羊皮卷孤本,便在这场掠夺烧杀中神秘失踪,同时禹鼎也在战乱中因各方势力的迁移、抢夺,至今下落不明。
一直等到晚年也未能见到“河洛天书”的孔圣,于是发出“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这一千古慨叹。
后来,关于禹鼎的下落,随着朝代变迁已成传说、野闻,但史书上更无任何真实记载。
封弋也是七岁那年在孙思邈润斋书房中,偶然间看到了关于西周之后秦始皇寻找九尊禹鼎的故事。
秦始皇赢政在统一六国后曾获得五鼎,他深知禹鼎的重要性,于是立即召集天下近五百名儒士于咸阳,集中搜查各类书经典集,希望能够找到其余四鼎的蛛丝马迹。
皇天不负有心人,赢政终于得知其确切下落,为防止消息泄漏引起混乱,他便焚书坑儒杀人灭口。
事后,立即指派心腹徐福前往齐国旧地济州崂山寻找田荣收藏的“句芒鼎”,指派王贲前往楚国旧地下项寻找项燕收藏的“列缺鼎”,而自己则借出游名义先是到达泗水彭城,派人潜水打捞沉于湖底的“共工鼎”,结果徒劳无功。
赢政仍不死心,又前往九原,意在督促蒙恬追击匈奴夺回外落异族的“女娲鼎”,但终究事与愿违,最后竟病死商丘,永不瞑目。
秦朝灭亡后,全国陷入刘邦与项羽之间楚汉战争,中土几尊禹鼎又因战乱分流各地,一直到如今仍不见其踪影。
封弋看着眼前的神农鼎,双手不由自主地抚摸着鼎身的图像符文,令人感到身如静湖明月照,久久不能平息。
倏地,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当封弋认真而专注地看向古老浮雕图像中的文字符号时,突然间神识轻颤,似乎感应到什么。
心神立时进入空灵之境。
先是隐约听到古朴的大道天音,如渊似海,像是远古禅唱,又像是洪荒神祇的祈祷,源源不绝。
接着,浮雕草木旁边的那些古怪符文忽然像是感应到大道天音命令似的瞬间浮动起来,一个一个地散发着一道道金光。
四周传来一股超尘脱俗的气息,令封弋眉间泥丸宫里的神识意念也随着符文的浮动节奏,似快似缓地转动起来。
这种感觉非常奇妙,也非常舒服,伸延进封弋每一条神经去。
这种感觉也越来越清晰,就像是接触到了草木无息而又强大的生命意念力,如汪洋大海。
一切平静而又缓和。
天地戛然而止,时间缓缓流动。
封弋神识有若沉浸在一个深不可测的温暖大海里,所有节奏都缓慢到极点,近乎静止,但又不断波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