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借我半世盛唐 > 第九十五章 小翰林院

第九十五章 小翰林院(1/2)

目录
好书推荐: 暗箭之关键决心 弃女逆袭记 崛起中世纪 传奇在现代 永恒魔法 火影之雷霆之怒 明阳三国 慕云天 驱魔人之恶魔苏醒 神级咨询师

翰林院,位于大明宫西侧,与麟德殿、金銮殿相邻。

翰林,即文翰之林,意犹文苑。翰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文学家扬雄的《长杨赋》。而以其名官,则始于唐代。

唐代翰林院何时设置﹐目前尚无定论﹐史载多见于唐玄宗时。当时在翰林院供职的有词学﹑经术﹑合炼(炼丹)﹑僧﹑道﹑卜﹑祝﹑术﹑艺﹑书﹑弈等各色人才﹐称为待诏﹐即听候皇帝随时召见和差遣。其中词学之士最受重视。

起草诏制本是中书舍人的专职﹐但在唐代初期已有他官被召草拟诏制的事例﹐唐高宗﹑武后时的北门学士刘懿之﹑周思茂﹑元万顷等尤为著名﹐仅当时还没有设专门机构。唐玄宗感到中书舍人草拟诏制的制度难以保守机密和应付急需﹐因此﹐他挑选擅长文学的亲信官员如张说﹑张九龄﹑徐安贞等人充翰林院待诏﹐以备起草急诏(兼撰拟诗文)﹐又称翰林供奉。

翰林院设置在宫内深处﹐麟德殿之西﹐比属于中书省的中书舍人院更接近于寝宫内殿(这是在长安大明宫内的情况﹐皇帝若住在兴庆宫﹑西内或东都时﹐翰林院的位置也比中书舍人院密近)。大致由于待诏翰林的各色人才很杂﹐不能保证机密不外泄﹐故开元二十六年(738)﹐又在原翰林院之南另建翰林学士院﹐专供草拟诏制者居住﹐供职者称翰林学士(简称学士)。

学士院建立之后﹐待诏于原翰林院的文学之士仍称供奉或待诏﹐也有学士与待诏二名兼称者﹐如天宝七载(748)所立的《封北岳安天王碑》﹐撰者李荃自题衔名为“直翰林院学士供奉”。这种待诏于旧翰林院的文学艺能之士长期存在﹐而且为数甚多﹐据《顺宗实录》记载﹐顺宗即位后﹐曾一次即罢翰林阴阳﹑星﹑卜﹑医﹑相﹑覆棋诸待诏者三十二人﹐可见人数之众。而顺宗所倚以主持政策的王叔文是翰林棋待诏﹐王伓是诗书待诏(见二王八司马)。

学士本是文学儒生的泛称﹐后来随着各类机构的设置而成为一种差遣职﹐如唐代有弘文馆﹑崇贤馆﹑集贤院等学士。张说入充翰林院待诏时也是集贤院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的学士也是差遣职﹐本身并无秩品﹐都带本官﹐上自尚书(三品)﹐下至校书郎(九品)﹐均可充任﹐也有中书舍人充任的。初置时并无员额﹐少或一两人﹐多或五六人﹐由皇帝遴选。后来依照中书舍人之例﹐置学士六人﹐择其中资历深者一人为“承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铁血抗日 猎日传奇之刺魂 谍战:红鸾归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