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全面进攻(2/2)
如此严密的阵形,令华夏空军措手不及。
在紫金山空指中心,协助老蒋指挥的刘亦诚少将,接到前线战况通报时,也有些傻眼了,日军的轰炸机群,居然采用了“箱形密集阵”。
箱形密集阵,是用若干皮厚的轰炸机,在空中构成一个立体的箱形结构,目的是扬长避短,通过彼此的协作与照应,将轰炸机群飞速较慢、灵活性较低的缺点,化为整体防守严谨、火力凶猛的优点。
对了,这不是二战后期,美军最喜欢的轰炸战术么?
这厮记得美军b17、b-29的轰炸机群,对德日两国的本土进行战略轰炸时,也是常常采用这种战术,难道日军当中也有穿越者?我倒,这怎么得了。
其实是刘亦诚少将自己多疑了。
他对日本人有一种偏见,总认为日本鬼子都是猪,根本不会想出这么实用的战术,他自己也不想想,如果鬼子真的是猪,抗战又何需要打14年,岂不是说华夏军民比猪还笨。
箱形密集阵,最早是日军轰炸之王,海军大佐奥田喜久司所开创的,而美军才是后来的抄袭者,只是美军是以此取得了辉煌战果而出名罢了。
因此究竟谁是首创者,根本没人记得了。
但是对付这种密集阵的最佳办法,是由战机空射密集的火箭弹,让轰炸机群不得不退让躲避,主动放弃严谨的阵形,然后战斗机群再一拥而上,如同狼群一般将敌人撕碎。
1937年9月的华夏空军,又哪来的空射火箭弹?
那是二战时期的产物好不好,即使举世皆知的“喀秋莎”火箭炮,在此时都不知道,是否已经研制成功,面对大规模的轰炸机箱形编队,哪怕是穿越者,也处于束手无策的境地。
对了,某人手上还有威利·梅塞施密特教授。
此人不但是德国知名的飞机设计大师,还是研究火箭与喷射式战机的先驱,刘亦诚少将暗暗下定决心,待此次空战结束之后,一定要返回川西一趟,最好先将火箭弹研制出来。
只是,面对眼前的危机,该怎么办呢?
关于摧毁箱形轰炸机群的各种信息,像浪潮一样在刘少将的脑中翻腾,然而前线战事紧急,也不容他再细想了,好在很快灵机一闪,终于想到了一个不靠谱的办法,那就是用轰炸机对付轰炸机。
因为轰炸淞沪阵地,才是日军轰炸机群的最终目的。
1937年的轰炸技术很落后,要想提高轰炸精度,轰炸机就必须降低高度,本来轰炸的最佳高度,是淞沪上空一千米左右,不过现在是大规模战略轰炸,自然不需要那么精确,可以提升飞行的高度。
如果再考虑到高炮部队的反击问题。
尤其川西的88毫米高炮,数量高达36门,外加南京原有的高炮,在淞沪一带的上空,早就形成了高炮风暴,因此日军轰炸机的轰炸高度,应该会调整到了三千米左右。
同时,在淞沪上空盘旋的华夏空军中,也有近五十架飞熊轰炸机。
这款轰炸机是一高空高速轰炸机,尽管这个“高空高速”,是相对于1937年的轰炸机而言,但是这一点点的差距,完全成了一招“杀手锏”。
刘亦诚的战术很简单,让飞熊轰炸机提升高度后,从高空扔下重型炸弹,并定时在3000米左右爆炸。
一枚750公斤的炸弹,杀伤半径是2—3公里,对付轻盈的战斗机,或许还有点勉强,但是对于速度较慢,而且还想降低高度,准备投弹的轰炸机,就是妥妥的惨剧了。
说时迟那时快,近五十架飞熊轰炸机,随同其他近百架重型战机一起,爬升到了8000多米的高空,做出一副准备俯冲攻击的架势。
华夏战机即将来袭,导致日军的轰炸机群也紧张了起来,一时再也顾不上轰炸地面阵地了,而是小心翼翼的收缩战线,彼此排列得更为紧密,一心想打破重型战机的神话,箱形战术靠不靠普,就看今朝了。
一到达最高点,华夏战机即刻开始俯冲。
一百五十多架重型战机,从近万米的高空俯冲而下,隐隐发出风雷般的轰鸣声,声势凶猛而浩大,如同一块块天外陨石坠入人间。
不知为什么,当日军轰炸机上的飞行员,看到华夏战机的一往无前的来袭时,他们都情不自禁的紧张了起来,就连“轰炸大王”奥田喜久司自己,也有些忐忑不安,他的直觉告诉,“此次轰炸行动,多半不妙”。
还好华夏战机只是吓吓他们而已。
重型战机一冲到5000米左右,就开始胆怯的拉升了,压根不敢真正的冲向严阵以待的轰炸机群,导致日军飞行员们尽都发出了嘘声,正想在公共频道嘲笑华夏空军的“勇敢”。
就在此时,空中落下了一片黑色的点状物体。
难道华夏空军,已经被吓得凌空解体了?
日军飞行员正在纷纷“纳尼”的时候,领队的奥田喜久司大佐,却突然想到了一个可能性,顿时浑身发冷,在公共频道中发出凄厉的警告,“是炸弹,大家快跑”。
“纳尼,炸弹?是什么的干活?”
日军飞行员还觉得有些好笑,丝毫不觉得炸弹,有什么好畏惧的。
他们自己就是运输炸弹的飞机,谁还怕什么炸弹,甚至有人自动脑补,华夏空军之所以俯冲到一半就跑了,原来是因为所携带的炸弹,严重影响了他们的飞行速度,现在是准备轻装上阵,所以提前扔下了炸弹。
随着炸弹越来越近,不但个头偏大,还嗤嗤的冒着白烟。
这下日军飞行员都慌了,他们又不是傻子,太清楚重磅航弹的爆炸威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