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5章 机器办与火器(2/2)
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米。
德州北洋机器制造局工程自1902年秋开始动工,到1904年8月底,经过两年零两个月时间,主体工程十二个工厂建成。计“机器厂、快枪子厂、
新枪子厂、无烟药厂、棉花药厂、镪水厂、杆弹筒子厂、木工厂、淋硝厂、铸铁厂、熟铁厂、锅炉厂。”后来又增设了纸盒厂(造纸厂)、
炮子房及弹药库(即武库,库址在今德州市西郊于官屯乡陈庄东北,地区粮食局仓库)。到1907年又进行扩建,计扩建厂房113间、储药库一座、
办公楼一座。
袁世凯1907年6月2日咨民政部:“自二十八年秋间,前升任浙江臬司,天津道王道仁宝在署通永道任内,遵奉宪札,验收龚革道照玛经手买回东南两局残毁机器,
即在天津租界内赁地存储,招募工匠,择要修理。
在德州西南城外花园地方,购买民地五百三十余亩。其毗连花园东南一面,地名上码头,续将民房41户概行收买,并余地、空地共二十八亩有奇…二十九年正月办起,
三十年八月大致落成,九月开工试行制造。”
自1902年建局开始至1907年,开办经费是由三个海关的税收中提取制造经费,直接解交德州北洋机器制造局。自1908年开始,改由海防支应局按各项用途额发给银两。
清朝末年,德州北洋机器制造局须造呈《收支银两大数四柱报销息单》,将本年经费分别呈陆军部、度支部核销。民国以后,德县兵工厂全部经费由陆军部军械司按定额发给。
年每年产量,以千为单位:
产品1906190719081909无烟枪药(千磅)棉药坯(千磅)七密里九带箭毛瑟枪子,.七密里九无箭毛瑟枪子218.2七密里九枪子底火1,000曼利夏带箭枪子六密里五带箭毛瑟枪子,.142六密里五无箭毛瑟枪子六密里五假箭枪子200.8七生脱半日本炮弹底火83.86七生脱半炮弹底火205.3五生脱半炮弹底火7.45克鹿卜七生脱半炮弹底火0.8费开司七生脱半炮弹底火2.34.5克鲁苏炮弹底火6.5克鲁苏底火铜帽7克鹿卜炮弹碰火0.41克鹿卜底火铜帽6
由其生产的军火,可以略为燎解当时北洋新建陆军使用武器的情形,由曼利夏步枪,转为毛瑟步枪,再转而使用日式步枪。其所谓带箭枪子,应是实弹。
无箭为空包弹,假箭为木制弹头之练习弹。六密里五毛瑟枪子应是指日本明治三十年式6.5x50mm,与毛瑟无关。毛瑟枪系列中只有瑞典使用6.5x55mm子弹。
月改隶陆军部,定名为德县兵工厂。任王亨鉴为督理。当时每日能生产七九、六五枪子各二万粒,全年做工300日,共可生产一千二百万粒,
岁时经费55万元。兵工厂长长官先称督理,1914年改称总办(将军衔),以下设会办。各分厂管理官改称主任。
1913年7月3日早晨5点多,德县兵工厂黑药库爆炸,至10点机器局水会救熄,震塌房屋十余间。火药库在德州城东南方,距城约四五里,
外为土围,内有弹库八座,中间存储黑药5,000磅,计50箱,购自山东制造局,正待奉天派员领取。是日共毙官兵二人、重伤六人、轻伤十余人。
1913年,陆军部统计表,年产粒枪子,经费元。
德州北洋机器制造局建立初期,工人达5,000余人。工人多数来自农村,也有一部份工人是来自德州城内。工人的待遇极差,工资很低,大多数工人只能勉强维持个人生活。
民国成立后谢邦清任德县兵工厂总办时,实行减半裁人,工人减少到2,000多人。到1924年,工人人数还有1,700人。减少的原因,一是兵工厂经费无保证,
二是由于拖欠工食费,工人自动辞退离厂(仅1924年就有百余人)。
1915年,陆军部报告,德厂日产5万粒,每月1百50万粒。
1918年1月至6月,军部报告,德厂出产粒。
1924年价目表:
七九尖弹带子夹每千粒84元
七九尖弹不带子夹每千粒81元
七九圆弹每千粒81元
六五圆弹每千粒78元
自来得子弹每千粒66元
白郎林子弹每千粒46元
1924年曹锟贿选,当选总统。各地相继声讨,奉军挟第一次直奉战争战败旧怨,挥兵入关。9月24日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大将冯玉祥与奉系勾结,
暗中与奉军通款倒戈,将所部改为国民军,自任总司令,10月23日开入北京逼迫曹锟下台。奉军大举南下,11月3日,曹锟通电辞职,吴佩孚由塘沽浮海南下。
1925年秋奉系军队在皖浙为孙传芳所败,奉系军阀张宗昌进入山东,得到了山东督军的位置。
1926年2月,德厂正式停办。张宗昌把德州以南划为他的势力范围,而德州以北则属于另一个奉系军阀李景林的势力范围。张宗昌在停办后便将机器设备拆迁至济南新城兵工厂。
新城兵工厂后来在抗战时辗转迁往重庆,改为30兵工厂。被遣散的工人分别去了济南、汉阳、巩县、太原、渖阳、重庆等地兵工厂。
德县兵工厂房舍坚固,裁撤后厂内房舍仍在,成为驻军的营房。1937年,日军占领德州后,也曾在此驻扎过军队。1946年6月,德州老百姓在国共内战混乱中将兵工厂房舍拆毁。
注1:阿思本sherardosborn,英国海军上校,1863年,清廷经由第一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h.lay),向英国购买了一小队炮舰,
聘请阿思本为统领。1963年9月,当舰队到中国后,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舰身太大,无法用在内河航行,二是英国领事坚持保有舰队调度的最后否决权。
清廷最后将舰队卖掉,在此事件中,中国损失七十万两以上。1864年1月,马格礼建议李鸿章,将舰队中附有供应、制造、保养军械的机器买下,
后装置在苏州炮局中,为中国现代化机器制造之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