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圣已死(1/2)
濯濯天空,地育部州,名为南赡。
那里有三千大千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遥望地轮外的虚空,会发觉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
须弥有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地平且纳海,翻过来就是太极图的样子。而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遥望虚空,便可得方圆之说,视日月绕须弥而转!
须弥山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
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
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一洲内亦有众生止住。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
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
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有如三千芥粒,沉浮于虚空沸汤中,须以六道血祭来助推,才不会使天地再浑沌如鸡子,阴阳故顿开,而不淡为一团。
而梵天之都,便在须弥山顶,那儿是天能见人,而人不见天的一古都。无量佛便住在这,此处金銮灯微明,檀香在苍茫的暮色里迟滞般地扩散着,钟声高明,悠远辽阔,宏重却又不羁,大雷音寺外云蒸霞蔚,是为风流云散。灵阶之侧植琪花玉树,宫门之下有璇霄丹阙,气紫烟香,瑞露化云。真可谓吹鸾笙而食紫霞,绝去人间尘土。
鸾台之上,玉卷珠案,大殿之内,灵境参禅。眼见诸神,诸佛,众菩萨满目春光,脚踏祥云,逍逍停停,云架大雷音寺下。
无数流光众聚梵天之都,只见得佛祖-释迦牟尼沐染仙风,周身佛光普照,浴荣道骨,驾临鸾台之上。
众神躬身行礼,诸佛含笑点头,各菩萨合掌而祈。
眼见佛祖席地而坐,禅寂入定道:“斗战胜佛何在。”
揭谛,比丘,罗汉听闻佛祖一说,心中暗思:今天怕有大事发生。又不敢误了佛祖的时辰,相互间使了个眼色,赶忙让观世音菩萨出来圆场。
观世音本身就达到自修义和渡他义的“如如不动”大解脱境,又是大慈大悲人,做起这事来再合适不过去了。
此际,只见得其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瓶中甘露,手里杨枝踏上灵台中,对我佛合掌曰:“圣佛已在阶前跪了三天三夜。”
诸神听后,暗自欢喜,敢情弼马温也有吃亏的时候,可神情中还是带着庄严肃静,让人丝毫瞧不得。
而诸佛听后也无不欢欣,只因如此,怕是才能解除佛祖的杀意,方可救下一门中圣佛来。
唯独众菩萨看不出喜怒悲欢来,均闭眼吊神,静静禅坐在一旁。
佛祖笑曰:“他,可有悔意。”
观音大士曰:“圣佛虽无言半句悔言,但其已将一身法力禁锢,这怕是不忘佛祖当日点化之恩情。”言语中还是带有一丝希冀,毕竟悟空能入得佛门来,也因为她的因缘际会有关,而那顶紧箍,更是其亲手交到玄奘的手中。若无那十万八千里取经,怕是今天的事也就不会发生了。缘起缘灭,一切也都是因果。
观音菩萨早已瞧出悟空无心成佛,若是当初传其一些变化之术,任其自由,岂不来得干净得多。她眼中带有寂灭之光,终暗叹:“修罗道岂是那般容易修,红尘事更非这般轻易散。”
众神见佛祖就地而起,心门前有着一颗舍利子,那是缘起性空之道,满座皆惊,任谁也不曾想过,今日来的是法神佛。
缘因一般佛有三身,法身,应身,化身.
其中应身和化身是随时变化的.
只有法身佛不变.而应身,化身均由法身佛而来,故以法身之下,皆为蝼蚁,然则并非每人都能凝聚万千法则,以恩德之力凝聚法身的。
佛祖将席上文书览毕,将之化为流光递到了地藏手中,令人将斗战胜佛带到灵台上,让地藏宣以文书内容。
地藏拿起一纸墨轩,观望周遭,亦踏上灵台旁的望亭阁中,那里往日是灵境参禅之地,今日却是宣读文书之景,双刀神祗持利剑,各站一方,只听得道地藏沉声念道:
昔年,地处东胜神州的绝云峰峦上一冥猴降世,便使得九天感应,造化万劫,缘由无他,只因其天生就是五彩炼石之身.
悠悠勾去生死簿,喘喘大闹天界宫,谁人有他一丝狂.
取经七十二劫难纷纷踏,命途里的荣辱辛酸细细闻,终荣登斗圣之封时,其却心不静,眼不明,又堕入尘网,惹来红祸。
正说着,拐子脸、别颏腮、雷公嘴、红眼睛的一个遍身毛发的猴子被几名大将提了上来。
大将没好气的将之扔到灵台上,大圣长牙呲嘴原本想辱骂一番,却见座下僧众,诸神,菩萨颇多,好生晦气的堵住了欲张开的口,往鸾台一望,终沉寂了下来。
佛祖望着那骨瘦如柴的齐天大圣,心中顿感凄然,缘何故?只因其生来无父无母,以天地为赡养的来源,万事万物都只靠他自己。或说其上的影子,多么像来自己,望着悟空,佛祖竟忆起了往昔韶华。
佛祖莫名哀叹了一声,道:“地藏,退下吧。不必再说了。”
台下众神相觑,敛声屏息,瞧得当初不可一世的齐天大圣,今日萧索的背影,都慨叹真是天道无常。
正说着,却见原本白眉峰立,气蒸氤氲,佛光熏禅的大雷音寺上忽地一声霹雳响,天空猛然沉暗下来,却只持续了一瞬,便又恢复如初。
比丘单手作揖,问曰:“佛祖,刚刚必有邪魅残葬在作祟,待弟子这前去查探。”
佛祖定驻远方,没回比丘,而是扶弄禅衣,弹出一缕清风,飘出天外。
比丘知佛祖的脾性,知刚刚是自己自不量力,轻视了敌徒,故而退到一旁,心思到底是那号人物,居然要佛祖亲自动手。
佛祖神情瞬间迟暮好多,垂思良久,终曰:“悟空,你可知我当初为何封你为斗战胜佛。”
斗圣嘴角微挑,却又瞧得满台无数神祗眼光独具,心有所触,额上青筋霎时暴起,合掌叩曰:“弟子愚钝,窃不知。”
佛祖知斗圣心性纯粹,如顽石般难以点化,自不计较,却还是语重心长告之,望其能明白他的一片苦心:“斗战者。接受礼忏之三十五佛。慈悲之佛陀,与世无争,何以号为‘斗战胜’?只因私心难消,我执甚深,在修行途中必需不断秉持‘无我’正见,与‘我要、我想、我厌、我畏’奋斗,直至战胜一切私心偏好,不再沉迷于如意算盘,方能契入无有对立,永享太平。修途上有赖种种教导与助缘,但在取舍私心自利与菩提利众之际,全赖当机者之一念纯粹、一心清净。愿你学佛行者咸能体会此点,不断努力,克服障难,循觉出迷。“
末了,这禅声如仙露般能洗尽铅尘,给人以启迪,佛祖瞧得斗圣还低垂着头,毫无悔意。虽仍心系于他,但修罗道一途,自有其法则不容侵犯,复曰:“悟空啊,你若悔悟,现还来得急。”
斗圣终抬起了头,只是双眼忽地变得彻红,他向天地拜了两番,感激天地的养育之恩,又往鸾台上的佛祖理了九次揖,承了佛祖的点化之恩,猛地站起身来,那神情中好像舍下了包袱般,顿感释然,其背影又恍若足以顶天立地似,让世人萧然,只见得其合掌道:“佛祖,你常教导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么,我选择坠入情网这一条红尘道,又有何错?既然万物都是虚幻,那我为何不可替自己而活上一把,爱我所爱的人。纵使沧海沉沦,我心亦不负。”
“谁都能,只是你不能。
且你也不只是你而已。你如果只是五彩石炼化之身,采天地精华而孕育出,我又怎么一而再再而三阻挠于你。
你不知的是,为何补天用的五彩石,会只是孕育出你这孙悟空来。
佛本是道,大千世人都可以追求所爱的事物。无论神,佛,菩萨。但唯你生而重,万不可轻语之啊。”这五个“只是”佛祖没语出,因他根本就说不得,至少现今是万不可的,唯有藏在心底,埋于时光里罢了。
话锋一转,只见得灵台上陡然浮现出一水中镜来,泱泱成一天幕,悬于半空。其上有浮光幻影,大千世界无数诸神,诸佛,众菩萨都在其中。
佛祖道:“你可知你的师傅和几位师弟为何这次都没来,梵音古会,已容不下尔等了。他们可都在为你赎着罪,你且看看。”
水中镜,浮光景里,可看得玄奘变成了一达赖。
他从小资质灵敏,拜五世班禅为师,落发受戒,取法名为罗桑仁青·仓央嘉措。后被迎至布达拉宫,在著名学者桑结嘉措的直接培养下,学习天文历算、医学及文学等,却误入诗的天堂。二十岁时,作为上层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牺牲品的仓央嘉措,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活。先后周游了青海、甘肃、蒙古、四川、西藏、印度、尼泊尔等地。当过乞丐,送过尸体,生活得极为艰苦。
在佛的世界里,他是一个“异类”,敢于突破世俗。在人的世界里,他被称为“世间最美的情郎”,敢于追求真爱。在艺术的世界里,他是一朵奇葩,写出了“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绝句来。
沙僧变为一背覆上荆条的男子,被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终日经受烈日暴雨的折磨。每天又受一只凶恶的鹫鹰啄食着自己的肝脏。可是,每当鹫鹰啄食以后,沙僧的肝脏又会奇迹般的复原。
又看得白龙马化为宝玉,醉生梦死后化为风中的酒色石,凌乱风中。就像那一本石头记,一曲离别赋,终归人散。
他被故事选中,亦没资格懵懂,在邂逅了岁末年华后,才晓得落寞的年华自有它的芳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