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可能是白卷(1/2)
李琦看到全身焕然一新,气质大变的张环,心里更加的愤恨和忌惮。
李家不是没有上门提亲过,但是刘越一句唔家小女应嫁东华门唱名之人就推辞了,很显然没有中进士就不要提了。
李琦绝望之时,他老爹的一个幕僚出了一个主意,要时常拜见刘越,时不时的露露脸,搏一个好印象,将来通过他老爹因功蒙荫一个官身,他老爹亲自上门提一提亲,这事儿说不定就成了呢。
李琦一想,这主意真不错,这才是他总是去延溪学堂的原因。
不过看到延溪学堂的张环,不知道为什么他总是不舒服,这就是一个威胁,不要问为什么,就是直觉。
远处传来铜锣声,烟尘荡起旗帜飘扬,府学教授唐学义高唱一声,
“翰林学士知延州,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沈大人到,”
众人收起话音恭立一旁等候着。
只见几名盔明甲亮威风凛凛的骑兵开道,后面衙役打着旗帜,翰林学士、经略安抚使、沈,在几十名衙役和骑兵的护卫下,一身紫袍安坐在一匹灰色河曲马上的沈括来到府学门口。
众人大礼参拜,纷纷称拜见大人。
沈括一脸笑意的下马,双手虚扶了一下。
这位鄜延路军政一身的大员中等个,比较瘦削,他面色苍白,三缕长髯,未语先笑,看上去更像是一个老书生模样。
唐学义恭敬的上前一揖,沈括笑着扶起,和唐学义聊了几句,众人簇拥着沈括走入州学。
这些所谓的人物加上延溪学堂的山长刘越一起祭拜了诸位圣人,然后考校正式开始。
张环也像模像样的按照教室门前的贴纸上的名号步入一间教室,只是,里面他一眼看到一个型男,那位李琦。
李琦坐在椅子上整理着笔墨,一眼看到张环进来有些愕然。
人讨厌另一个人往往一个理由就足够了,何况好几个理由,那就是记恨到一定程度了。
张环自顾自转身找到自己的座位,对于这个总是挑事的官二代他没兴趣理会。
先行考校的是贴经、经文、墨义等,贴经就是后世的完形填空,经书里随意选择一段,贴住上下句,把中间的空白填好。
墨义,则是拿出经书中的上一句,答出下一句,或是答出经书里的注释。
而经文,则是拿出经书的经典篇章或是经典话语,写出读感,然后引申自己的一些感慨。
这三样相对比较简单,死记硬背的比较多,考究的是最基本的东西。
而在解试和省试中比较拉开差距的题,比如杂文和策论则是没有提及。
而去年则是涉及了的,所以考试期限是四天,而这次就是两天完事儿,颇有点敷衍的意味。
在张环看来没有别的解释,战争的阴云笼罩下,就连考校课业的首创者沈括也没有心思尽全责了,现在战争的走向才是最重要的,战事的走向往往关系边地重臣的职位,也许下一刻沈括就被免职追责了,要不是这个考校是沈括提出的,估计沈括都有停办的意思了。
张环把这些出题一一看过,立即动手写来,他能会大半,其他的就一概不知了,底子太差,如果不是他这些天恶补了一下,现在这些最基本的题目他连三分之一都写不出来。
中午时分,州学提供了所有考生的吃食,大家在各自的教室里拿到了自己的那一份,很简单一点咸菜几个炊饼而已。
张环保持了军队出身的一向作风,风卷残云般扫荡完毕,然后起身走人了。
李琦在后面看着张环心里鄙夷,看这个吃相也是将来也是一个丘八的命。
他虽出身西军将门,但更知文人对武人的鄙视,所以一心想鲤鱼跳龙门,摆脱武人的身份,时间长了他成了一个两不靠,鄙夷武人,却还不是士人。
午后,是筹算的考核,沈括和唐学义从门口走入,站在一个学子身边看着他答题,这位学子虽然眼睛盯着下面的答卷,但是浑身颤栗,手里死死的掐着算筹,好一会儿就是呆坐在那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