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曹娥格【快一百万字了,该宰了】(2/2)
孝女救父?
黄绢?
幼妇?
外孙?
齑臼?
众人的兴趣也被勾了上来。
对于中国古代这类隐秘的事情,很多人都有一种极其强烈的好奇心。
“然后呢?”
有人问道。
双目向四周扫视了一周,刘泽维又说道:
“关于这条谜语,是由三国时两个著名人物——曹操与杨修引发出来的。据南朝刘义庆的《曹娥碑》记载:
曹操曾经经过曹娥碑下,从碑背后发现题写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对杨修说:“你能解出来吗?”杨修说:“我能解出来。”曹操说:“你先别说,等我想想看。”又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随即二人将猜到的答案分别写在纸上。杨修说:“黄绢,指有颜色的丝织品,合成绝字,幼妇就是少女,猜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猜字为好;齑臼,也就是盛装和研磨姜、蒜、韭菜等调味料的器具,它每天接受的都是辛辣之味的东西,所以是辞(繁体为“受辛”)。所以谜底是“绝妙好辞。”再看曹操写在纸上的答案,果然与杨修相同。曹操只好感叹自己的才华和杨修的差了三十里。“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这下,就算是网上一些听不懂的网友也明白了。
或许他们不知道蔡邕,但是他们知道曹操和杨修啊!
在初中课本上,就曾经学到了一篇文章,写得就是杨修因为恃才傲物而被曹操杀了的故事。
所以,现在很多人都隐隐明白了。
.......
网上。
“这个刘院长真心牛逼了啊!”
“怪不得是教授呢,这下我算是看出来了,没毛病!”
“话说,老靳提出的这个曹娥格还真是有意思哈,他能出这个题目,说明他也知道的啊!”
“我对他现在心服口服了!他好像就没什么不会的!”
“谁说不是呢,竟然连曹娥格这么古老的东西都知道,无语!”
“那个曹娥格的谜底“绝妙好辞”是什么意思哈!”
“嘿,这个简单,我倒是知道,这“绝妙好辞”四字,从字面上理解,肯定是蔡邕是用来赞颂才子邯郸淳为曹娥碑写的碑文的。”
“楼上兄弟高见!”
“.......”
.......
.......
现场。
刘泽维看着靳长歌,笑道:“小兄弟,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看到前者笑眯眯的模样,靳长歌心中忍不住一阵腻味。
“这老家伙,太能装了........”
靳长歌腹诽一声,你说也就说了,刚才你那番话有理有据,就算是蠢人都知道你说的是对的,现在临了又故意问他一句,然后在通过他的口来装最后一次逼,有没有意思?
这还真不是靳长歌粗俗,此时老院长双手负在身后,微微弯腰,笑眯眯的模样,在靳长歌心中,还真是“装叉”,别人已经知道您学识渊博了,现在还装着一副高人的做派,搞什么嘛!
甚至,现在靳长歌都心生了一个恶趣味的想法:
“要不然,顺便将这个北大的老家伙也干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