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刘虞之死(上)(1/2)
193年这一年是大乱之际,这一年是公孙瓒过的最痛苦的一年,半个翼州打没了,青州被抢,半个幽州如今剩下二郡在自己手里。
幽州牧刘虞在这一年,终于悍然发动了,对度辽中郎将公孙瓒的攻袭,伙同袁绍围攻公孙瓒,直接把公孙瓒打的剩下二万。
公孙瓒两万大军被拖在北疆,在袁绍把大军调为并州之时,刘虞忽然杀来。
即便是公孙瓒早就有准备集结大军找刘虞算账,也是一时间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一时间阴云四布。
接连被刘虞攻克了几座城池,幽州军士气大胜,反观公孙军却是有些消沉,一时间此长彼消。
也亏得公孙瓒早有准备,之前刘虞数次让公孙瓒赴代郡商谈,公孙瓒便猜到刘虞准备对自己下手。
所以在辽西这边修建要塞,巩固防御,筹备粮草,准备和刘虞一战,否则的话公孙瓒,也不可能在袁绍刘虞的围攻中,支撑了那么久。
双方的矛盾早已经激化了,其实这之前,两人的矛盾就已经表面化了,刘虞崇尚宽民,特别是对待外族的策略上大为不同。
刘虞治理幽州,善待百姓,宽容夷狄,幽州内外一片赞誉,几年来,从大汉各地到幽州避难的百姓竟然有一百多万人。
刘虞认为,治民首先要安民爱民,不得不承认,如今幽州号称北地粮仓,与荆州相提并论,粮草充足,百姓也能安居乐业。
这的确是刘虞的功劳,此人虽然不善军事,但是对于内政这一套却是娴熟。
反观公孙瓒则大不同,公孙瓒意向强调乱世中武力才是生存的关键,对待外族的态度上,与刘虞截然不同。
公孙瓒狠,讲究杀光而不是俘虏,正因如此公孙瓒曾经截杀过刘虞想乌桓派去的使臣,以至于让双方彻底的撕破了脸。
其实公孙瓒对待乌桓这种态度,也是有原因的,第一就是公孙瓒是武将,想要积累战功就要打仗。
而外族乌桓则是最好的对象,这就决定了公孙瓒的态度,而另外一点,那就是公孙瓒出身在公孙家族。
其实本身也有蛮夷血统,公孙瓒年幼的时候,母亲就是惨死在乌桓贼的铁蹄下的,与乌桓贼也算是不共戴天,这样的矛盾几乎无法调和。
公孙瓒多次违背刘虞的命令,刘虞就上表朝廷,弹劾公孙瓒。而公孙瓒自然也不甘落后,上表弹劾刘虞,说刘虞故意扣下军粮。
万一激起兵变,后果不堪设想,双方各有道理,而那时候朝廷先是被宦官把持,接着就被董卓把持,哪有心思理睬幽州事务。
至于到了后来,董卓巴不得他们起矛盾了,自然不会帮谁,也逼的刘虞和公孙瓒只能自己解决问题,如此一来那怕公孙瓒没有在青州把自己浪残了,也肯定会有今日一战。
刘虞率军兵临公孙瓒自筑的小城下,而此时公孙瓒身边却只有三千多人马,五千兵马防御着袁绍,剩下的大都数的不是去征粮,就是被乌桓给拖在了北疆。
公孙瓒不是没有防备,却想不到在行军打仗上意向自己瞧不起的刘虞,竟然能这么快就攻到了城下,自己派出去联络军队的探子只怕还没有出去多远呢。
将军府内,公孙瓒一脸阴沉的坐在大椅上,公孙范田楷关靖等人坐在下手,却一个个脸如死灰,半晌没有人开口。
终于公孙瓒按耐不住:“诸位,事到如今,刘虞已经兵临城下,可有破敌之计?”
众人沉默,田楷单经关靖皆是沉默不语,三千人对上八万大军,这根本没有悬念,就算是有些计谋。
面对绝对的武力也不足为凭,但是众人知道公孙瓒的心思,一时间如何开口,只有公孙范叹了口气到:“兄长如若早听我的话,把北疆的大军撤回来,好歹有二万五千大军可用,也不至于像现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