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圣旨的背后(2/2)
记得那样一个场景:从记事儿起,父王常常拉着自己的手,站在城墙上,指着一个方向说道,“孩子,记住,那里才是我们的家,你是姓赵,别忘了自己该做的事,那里,那里才是我们真正的家啊……”渐渐地,父王的声音越来越低,低得不可闻,脸上挂满了自己尚还不懂的情绪,直到最后,自己知道了那是一种叫做悲伤的感情,也知道了父王口中的“那里”叫做——汴梁。接下来,父王还会说那样的话,这时指的不再是“那里”,而是更多的方向,他说过,那叫做——辽、金、西夏、大理、吐蕃,“记住这些地方,它们是我们的,终有一天,收复它们。”最后,父王死了,死在了他指的那些地方。这些年来,父王的面容一点点的散了,可那些话依旧萦绕耳畔,恍如昨天。自己也是按照这些话做的,纵然朝廷越来越弱,那些地方越来越强,虽然那些功勋已表明自己做的很好,不满意,即使那些不是自己的错,很多很多的原因,知道却也无能为力。似乎已经累了,想放下,终究还是放不下。王爷想着自己的心事。多少次的被猜忌,他都扛下了,这次呢?他心里也这样问着自己。
抬头,看了看幼儿尚还稚嫩的面孔,恭敬地立在那,虽然他一直表现得平淡无奇,无出彩之地,可不知什么时候在自己心中这个不多话的孩子已然被当做自己的亲生孩儿。想着父王那时的话,他心中轻叹,默然下了决定。只见王爷轻轻放下书卷,起身。“这几天好好陪陪你娘亲和姐姐,出远门,他们会想你的。”王爷背过身,背对着赵佑,赵佑分明从他的声音中听出了颤抖。“嗯。孩儿会的。什么时候走?”赵佑轻声答道,虽然早已猜出了结果,他心中仍忍不住轻叹。直直的盯着那个一直都很伟岸此时却有点佝偻的身躯,赵佑心中一颤,鼻翼似乎有点酸,骇得他连忙吸了几口气,才按下这不自然的反应。
“我都知道的,爹爹,请不要责怪自己!”看着那个身影就要踏出房屋,赵佑终于还是说出了口。身影顿了顿,没有继续走,似乎在等他继续说下去,赵佑没有让他失望,既然已经开了口,那就都说了吧。“是圣旨吧?是圣旨的原因吧?皇上让我去汴京,没有那么简单吧?我知道的,我都明白,那只是个幌子!”赵佑的话让前方的身影颤了颤,“是的,他们是要质子。他们怕我拥兵造反,扣着你,那样我就不敢乱来了。”声音十分干哑,犹如从一个发裂的喉咙中挤出来的。
王爷没有选择再隐瞒或者叱呵,从听到那句“我都知道的”,他就知道隐瞒没用了。那一刻他似乎有了一种要失去他的感觉,但下一刻他却被自己的心理吓了一跳——他竟然感到了高兴。虽然那高兴被心头的挣扎、忧虑紧紧压着,却不免从心口的裂缝里冒出来。听了他的话,他从来没有发现自己的儿子竟能这般敏锐,赵佑的一直平淡无奇,虽然性子较同年人稳重,且不多话,总是静静的,却也没有表现出什么出彩的地方。他一直都以为自己的儿子就是那样,虽然满足着,他心中不可自主地有着失落。他戎马一生,得了多少功勋,收了多少疆土,自己老了,如很多人一般怀有子承父业的念头。但他是一个父亲,儿子的路他没有强求也不会过多干涉,只要他健健康康平安一生,那样一个父亲就满足了。
可是今天他知道他错了,原来他一直没有真正了解过自己的孩子,他感到了愧疚,比之那时下了决定尤甚。其实这圣旨中的猫腻不难猜,可也不是他这个年纪可以理解的,这预示这什么,王爷心中既有高兴又很担忧。
“爹爹会造反吗?”赵佑蓦地一问。王爷愣了愣,转过身来,露出一丝笑容,“当然不会!”说得那样干脆,掷地有声。“那不就行了,爹爹不会造反,他们就没有理由会害我啊,那爹爹还担心什么呢?”赵佑说得很自然,话语中透出的轻快似乎感染着眼前的汉子。“是啊,爹爹想岔了,爹爹不担心。”露出的笑容显然要遮盖心中的忧虑。
冷场了!两个话不多的人凑在一块,没有继续说下去。“嗯。很晚了,爹爹就回去了,佑儿你早点睡吧。晚上凉,多注意一下。”好一会儿,王爷终于说道。“嗯,爹爹慢走。孩儿会注意的,爹爹不要担心。”赵佑朝他笑了笑,笑得很甜。
很快,那道身影就融入夜色,拐过走廊墙角,消失不见了。背影依然是佝偻着地,不过却没有了那丝悲凉,他真得老了,赵佑心中这样跟自己说道。怔怔地看了好一会,眼睛迷离着,显然出了神。
一阵轻风拂过,赵佑缩了缩肩膀,双手抱着胸,走进书房,吹了灯,出了屋,又转身关了房门,沿着走道,朝卧房去了。
良久,靠近书房的阴影斑驳处闪出一道倩影,看着赵佑走的方向,站了好久,蓦地转身,一闪而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