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一百零一章 拜陵(1/2)
第一百零一章拜陵
如此又过了数日,乡试日益临近,我惦念着爹曾和我说过的话,暗暗为纪昀此次应考捏了把汗,他倒像个没事人似的,每日花在书本上的时间并不多,反而,时常来我这儿与我逗弄小鸟消磨时间。我知他自信满满,志在必得,因此更加担心。
这一日,风和日丽,蝶舞蜂喧,我正琢磨着上哪里去转悠,省的老呆在家中又无所事事。正自斟酌,纪昀兴冲冲的跑了来,“雅儿,我带你去个地方。”他怎知我闲的发慌,就快发霉。
话虽如此,我仍是矜持道:“这个时辰你不在书房刻苦攻读跑这儿来作甚?”
“看书也不用急在一时,况且我早已融会贯通,走吧,马车都备好了。”他拉着我一路小跑,门外果真候着一辆马车,车夫见我们出来,立刻挺身扬鞭,整装待发。
“我们去哪里还要劳动车马?”踏上马车后,我就迫不及待的问道。
“你知道献王吗?”纪昀笑的高深莫测。
“你说的是汉景帝之子河间王刘德?”幸好我有个博学的爹爹,纪昀要想考倒我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没错。”他笑着揉我的头发,“我们今日要去的便是百里之外的献王陵。”
传说献县本是刘德的封地,他的事迹在这里广为流传。秦亡之后,典籍残灭,河间献王刘德。聘求幽隐、搜求余烬,广纳贤士,在河间形成了一个声名远播的儒学中心。刘德是一个非常有才学地人,他温仁恭俭,好古博雅,他广收民间逸书,专门找字写得好的人来抄书。以重金买下收得的真本,将抄好的副本还给献书者。这样各地保存先祖旧书的人不远千里都前来献书。他去粗取精,去假存真,使得那些先秦旧书能得以保持至今,例如,《周礼》、《尚书》、《老子》、《孟子》等等。
我点点头,很早以前曾经听纪昀言及刘德是他非常敬重的先贤之一,这次前往其陵墓拜谒也无可厚非。
献王墓位于献县城东八里。经过大半日的颠簸,约莫在申时我们穿过了河间国故都乐城,车夫说前方拔地而立地小山丘就是献王陵。我们下了马车,嘱咐车夫在此等候,我们步行入内。
一座高大石碑耸立陵前,白而光滑,魏巍壮观,墓前有祠,祠前二柏树。松涛呼啸,绿树葱笼,有几点萤火在流动,古冢如同小圆山包,上面散开迎春枝蔓,为这座古都添加了不少****。
“这是圣祖康熙皇帝的亲笔题字。”纪昀指着那座高大石碑上鑚刻地一首诗:
问风略先农桑侯,览古颀过礼东帮。
毛氏深诗真独诣,献王得士本无双。
韶开村店*光蔼,雪化溪桥野水泱。
忆我书斋订经义,几多景仰在明窗。
大气磅礴,不愧为一代明君,又是个文武全才的帝王。“雅儿,拿纸笔来。”纪昀面对献王陵站立许久,豪气干云,我以为他是有感而发。也要做首诗抒发胸臆。不料他道:“献王刘德名垂青史,功德无量。历来文人骚客皆为其颂扬,我已难以出新。”他却是将这首诗专心临摹下来,小心塞于袖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