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第1章:我为什么写1(2/2)
当时,开封风华青年旅行社主要是在开封地区做组团的。所谓的组团,也就是组织当地的旅游团队,交给外地旅行社去接待。可我们的老总,在做组团的同时,也很想做地接团。所谓的地接团,就是接待全国各地旅行社的参观旅游团到我们开封来旅游。可时,当时的开封,已经有很多家旅行社在做地接团了,并且,竞争也很厉害。而我们的老总,又是一位后来者,而做地接团本来就比组团困难,他如果想在地接这一块蛋糕上竞争到一口之食,必须有自己的招牌景点可以优惠给对方旅行社,否则的话,是很难接到团队的。
因为在开封做地接团存在着巨大的困难,我们的老总便欲剑走偏锋——想在我们尉氏境内寻找一处没有旅行社竞争的宝藏。于是,他便向他的战友,也就是尉氏县政协的冯凯军主任索要尉氏县的历史文化资料来阅读,以便从这些资料中找到能利用的历史景观来开发,做为他优于其它做地接社的优势。
因为当时,风华青年旅行社刚刚在我们尉氏县设立分部,再加上风华青年旅行社才在开封成立两年,经济很紧张,所以,我们那批导游,是与老总一个办公室的,而老总所阅读的那些文史资料,就放在他的办公桌上,我们这些导游,在联团带团之余,因为无聊,便可以随心所欲地的翻看办公室的各种读物,当然也包括那些文史资料。
冯凯军主任当时给拿给我们老总找了好几本尉氏文史资料,但其中一本就是刘青霞转辑。我当时也在无意之中翻看了那些文史资料,当然也名括刘青霞专辑,但当时,我并不在意书里的内容,只是看几眼内容前边的图片而已,当然也不知道刘青霞是何许人也。
而冯凯军主任呢,在闲暇的时候,则经常到我们办公室找我们老总聊天,他们谈话聊天的内容,经常涉及到刘青霞这个名字,及刘青霞故居——也就是现在的尉氏县宾馆,还有刘青霞的丰功伟绩。
而我这个人,天生就好奇,就爱打听事。冯凯军与我们老总谈话的时候,我就坐在旁边的沙发上听,还时不时的插上一句咨询。可当时,我还不知道刘青霞是谁,更不知道刘青霞是个大英难,为当时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经常听冯凯军与老总聊天,时间长了,我才知道,刘青霞便是我们尉氏“刘半县”的妻子。
我当时虽说不知道刘青霞是谁,但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听家里的长辈们说过:过去,尉氏有个刘半县,家里特别有钱,连夜壶(尿壶)都是金子做的。并且,从北京到南京,不喝别家一口水,不宿别家****店。
尽管我在小时候就听说过“刘半县”,但传说毕竟是传说,并且,“刘半县”还是“过去”的事情。当时对于我来说,所谓“过去”的事情,那都是非常遥远的,或者是古代的吧!而古代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尽管“刘半县”是尉氏人,好像与现在的我们都没有太大的关系。
可当时,我一听说刘青霞就是“刘半县”的妻子,并且,冯凯军还不止一次地说“南有秋谨,北有青霞”这句话,立时让我对刘青霞这个人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我之所以对刘青霞产生巨大的兴趣,是因为我知道秋谨是近代人。那句“南有秋谨,北有青霞”的话,也突然让我知道囝刘青霞原来就是近代人。那既然刘青霞是近代人,那她的丈夫“刘半县”理所当然也是近代人了。
但是,我当时虽说对刘青霞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却没有把她写成书的冲动和愿望。可是,在以后到各单位的联团当中,刘青霞曾经生活的遗迹,就像经久不散的灿烂辉光,不断地闪耀在我的面前,让我对刘青霞这个传奇性的巾国英雄,越来越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了。特别是冯凯军主任说:在全国,无人不知秋谨,而刘青霞,因为缺乏宣传,甚至连尉氏人都不知道她。
就在冯凯军主任说出这句之后,我的心中,立即盟生了把刘青霞写成书的冲动和想法。我之所以有如此的想法,是因为我从小就对自己的文笔很自信,这也可能是我不知天高地厚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