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筹建豫学堂,捐银三万两(1/2)
第83章:筹建豫学堂,捐银三万两
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
初春的北京,正下着细细密密、淅淅沥沥的小雨。偶被丝丝缕缕的斜风一扶持,冰清玉洁的小雨便像喝醉了酒似的精灵,乱了应有的芳步。
宣武门外达智桥路北的嵩云堂里,那些青砖碧瓦、回廊漫延、明窗掩映的亭台楼阁,正沐浴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像洗凝脂的尊贵典雅之**、像洗凝脂的秀美俊绝伦之少女,显得越发婷婷玉立,风姿绰约了。
这个幽雅秀丽、楼台房阁甚多的嵩云堂,是袁世凯的祖父——道光年间的河南省显官,袁甲三创修的,内擅亭台山水之胜,当时为河南同乡京官平日宴集之所,也是北京一个名胜之地。因为里面的房屋甚多,并有一座上下两层、构造宏美的大戏楼,所以,不论河南省人或其它省份的人,若遇有喜庆大事,经常借用这个建筑宏伟壮观,亭台秀美,湖水清澈见底的嵩云堂摆演堂戏。
青霞大婚的第二年夏初,跟随丈夫刘耀德,到北京巡视店铺时,让青霞终身难忘的——康有为和梁启超带领一千三百多名举人的演讲,就是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嵩云堂进行的。
而今天,河南京官又一次聚会于嵩云堂,是商议兴办豫学堂的。之所以要兴办豫学堂,是因为当今政府停止了科举,仿效一些先进国家的办学体制,号召全国各省兴办新式学堂。北京乃中国地经济、文化、政治的核心。必须在兴办学堂,倡导新风上开全国风气之先。
政府虽然出资开创了著名的京师大学堂,武学堂,译学馆、胄学堂等几个规模宏大的高等学府。但因为种种条件限制,一般学子是不能进去的。于是,各省京曹官为了培养自己的子弟,便招集自己省份的在京官员。集资兴办自己省份地学堂。
山东集资兴办了齐鲁学堂,湖南在京官员集资兴办了湘学堂。四川在京官员集资兴办了蜀学堂,福建省在京官员集资兴办了闽学堂,广东省在京兴办了粤学堂,江苏在京官员集资兴办了江苏学堂等等,各省在京官员纷纷仿效,兴办自己省的在京学堂,招收自己家乡地子弟入学。接受教育。
河南省在京官员也不肯落后,以高官总督袁世凯为首的河南京官,正聚集在嵩云堂,情绪激动地商议着在京兴办豫学堂之事。此时此刻,做为翰林院编修的马吉樟,积极配合袁世凯主持的此次集资之聚会。
袁世凯,字慰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现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此次商议集资兴建豫学堂之事,一经袁世凯提出,河南在京的大大小小官员纷纷响应,个个兴高采烈,甚至有人鼓掌或举双手积极赞成。
商议的结果决定,袁世凯将嵩云堂捐出来改制成学校。这样,豫学堂的地址和校舍便有现成地房屋了。但是,嵩云堂虽说房屋林立栉比,楼榭碧瓦,亭台山水,若改制成学校,容纳繁多的学子和教务杂工,房屋毕竟有限,怎么也不够用。
河南京官们最后商定,于嵩云堂向东购制一方土地。建造四座高房作为教室。仪器室,阅览室和教员住室。于嵩云堂之西南角购土地一方。建造两座新式的学生宿舍,再添设一个大型的新式厕所和一个大型的新式澡塘。再于嵩云堂后边西河沿紧临铁路之处购制一方土地作为操场。
袁世凯虽说把嵩云堂捐出做为豫学堂,可一下子购买这么的土地,建造添置这么多的房屋和器械等物件,是需要大量银两的。这总不能再让袁世凯一人所出吧。于是,河南众京官便纷纷捐款:
袁世凯虽然已将祖上建造地嵩云堂贡献出来作为学校,在捐银上,仍争先恐后:“我袁某捐献一万两白银。”
“我张某捐献五千两白银,作为建校之费用。”河南官员张劭予,声高音洪,紧跟着袁世凯积极捐银。
“我马某也捐献一万两白银。”马吉樟深知自己手中并无存下几个钱,但因办学心切,不愿落后于他人,也脱口而出说出一万两白银的数额。
“我捐五百两白银!”
“我也捐白银五百两!”
“我捐白银一千两!”
“我捐三百两!”
“我捐五百两!”
……
外面细雨斜斜,房阁内却热情高涨。河南众京官因办学心切,正尽力而为,纷纷捐款。
是夜,马吉樟回到府邸,因担心捐银之事,见到妻子便迫不及待地问:“家里总共有多少银两?”
“不足三千两,怎么,急着用银子吗?”妻子望着马吉樟着急的样子,不无担心地问。
“哎呀!这么点银子,相差一万两相差遥遥,这可如何是好!” 马吉樟知道了家中只有三千两余银,更加着急。
“出什么事了?要一万两银子做何用呀!”妻子看到丈夫着急的样子,开始惊恐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