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心折(1/2)
第一百三十二章心折
狄海静一反适才狂傲之态。小心放下铁楫,起身扑通跪地,说道:“草民山野之人,才疏学浅,也知为君解忧为民造福之理,可惜我虽有意投靠报效,却无门而入。今感陛下心系百姓,礼贤下士,知遇于草民,草民何敢敝帚自珍,闲散江湖,不为陛下分忧解难。”
“先生不必拘礼,起来说话。”阴素华伸手欲扶,狄海静自行起身。
阴素华索性命太监撤去几案上的杯盘,收拾干净,又命高离守紧殿门,不让人前来打扰。两人就如多年未见的知交旧友,据案相对,席地而坐。
狄海静接着适才话头,开口说道:“现今国中虽然情势危急,然陛下一归。中魏国依然有望重振。随着先王驾崩,黑岩城遭破,看起来定成死局的中魏国,在危难之际能得你这样英武明智的君王,实乃国之大幸,黎民之福。陛下贤明如此,收复山河,安抚民心,振兴中魏,定当尽在陛下掌握之中,有何难哉!”
“唉!话说起来,是很容易,但孤手上兵将钱财,俱为缺乏,拿什么去和卫恨天对抗?”
“臣以为,现今此局,当有一人能解。”
“孤知道你说的那人,只是此人野心,早已彰显。先王何曾没派人送信于他,他答复说只要给他传国玉玺,命先王禅位于他,他才肯出兵。”
“呵呵……”狄海静长笑一声,说道,“臣的意思,臣能为陛下解此危局。只是,臣要借陛下的传国玉玺一用,方能成事。不知陛下愿意否?”
阴素华从袖中摸出传国玉玺。放在案桌上,“狄先生既然要借用,拿去就是。”
“如此贵重之物,陛下就不担心小臣花言巧语骗去,一去不归?”狄海静疑惑问道。
“得道者,自然得民心天下,孤岂靠一枚玉玺能收复山河,坐定江山?”阴素华反问道。
狄海静脸色凝肃,起身离座翻身匍匐跪下,叩首道:“陛下,臣几次三番试探王上,唐突冒犯,陛下不仅不动怒,反而宽宏大量,对臣子待以真心,臣实在汗颜惭愧之极,还望陛下恕臣无礼之罪。”
“先生既有心投靠明主,孤何忍使你失望而归?先生请起!”阴素华和颜悦色道。
“臣斗胆,有一事相问。陛下之志,在于中魏国,还是在于天下?”狄海固执地跪在地上。问道。
阴素华闻言,不由暗自郁闷,她一个眼看亡国成为丧家之犬的光杆王爷,现今国中尚且一团糟,何敢去谈什么纷争天下,逐鹿显周。但她又不知狄海静问出此话,是何打算,想了想前世历史中历代君王是如何对待这个问题的,一时间却又想不出来,只记得唐代贤皇李世民一句千古名言,遂囫囵答道:“孤以为,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立国之本,当以百姓饱暖喜乐为首。这天下乃是百姓的天下,中魏国也是百姓的国,孤之志,不在于占有多少天下的土地,唯我独尊,而在于务求能安邦治国,让强敌不敢觊觎侵袭,百姓安定,熙熙安乐。”她站起身来,一手背负,一手虚握放在胸前,一边踱步,一边以一副忧国忧民的语气说道,“你日常往来江波之上,舟楫求生。孤就打个比方。君王就好比是绿江上的一条船,百姓就是绿江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放于百姓和君王之间的关系上,亦是同等道理。贤良有德的君王,百姓自然拥戴,天下自然归附,而昏庸无道的君王,致使朝纲不整,政令不通,百姓怨声载道,衣食不周,如此一来,这位君王无论占有多么广袤的土地,自然只落得被百姓推翻的下场。”
阴素华这番话,答非所问,但狄海静闻之,佩服得五体投地,心悦诚服叩首说道:“臣惭愧,何敢以天下之利夺陛下忧国忧民之心。陛下既然其志在安邦治国,以民之喜乐饱暖为己任,臣自当竭力为陛下效力。臣有一计,当奏请陛下定夺。”
“狄先生。还请起身归座,徐徐言之。”阴素华等了这么久,费尽一番口舌,终于盼到此人说到正题上,见他起身归座,自己也回到他对面正襟危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