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胡笳十八拍 第九十七章 朱门酒肉臭(下)(2/2)
***
从中午一直到下午日头偏西。江中一直在婉贞面前,或是解说灾情或是递交文书报告,忙得团团转,婉贞越看却是越忧心:这杭州积弊已久,勉强靠赈灾救济尚不能维持很久,且治标不治本。短时间要重振杭州民心,恢复生机,真要使些非常手段。况且,自己对师兄许下诺言,又跟梁振业打了赌,怎么都不能失言了。
正忙着,外面忽然热闹起来,先是十几个官员小吏进了衙门,后又有两个管家模样的人交了拜帖,候在外面。
江中道:“李大人,这是出去发赈灾粮的人才回来,要不要让他们过来拜见。”“好,让管事的进来,我正有事问他们。”
“是。”江中出去了,没过多久,就领着三个人走进来。说道:“这三位是负责记录管理米仓的文书,这位吴大人负责城南的米仓,这两位张大人和赵大人,负责城外的义仓。”
婉贞点点头,看那三人,原来姓吴地那个就是在城南米仓见过的那个中年文书,瘦高个字,脸被太阳晒得古铜一般,认不清本来颜色。另外两人相貌平庸,不曾见过。
婉贞看了看身边白白胖胖还在冒汗的江中,笑道:“不管晒没晒到太阳,诸位都辛苦了,看坐。先简要说下今日赈灾粮发放的情况吧。”
又说了一盏茶的时间,把事情理了理,婉贞便让他们下去休息。大同小异,米仓能支持的时日不多了,而前来领梁的人数却日渐增加。
“各位今日辛苦了,先早些下去休息吧。明日一早,再来禀报。”婉贞顿了一下,“吴大人,你留一下。”这个文书吴潞,倒是比别人多几分想法。相处半日,婉贞便觉得江中此人虽不至于无能,但太过圆滑,不能委以重任。婉贞决定另选良将。
吴潞说过让豪门大家来分担的话,让婉贞留了心。今年既是灾年又是时机,那些富家大户不见得不懂得这种道理。重要地是,如何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把钱财拿出来,官民一起,度过危机。临走前还和魏党立下军令状,婉贞一方面要保证灾情得到控制,也不想伸手向国库求救济,免得回头算起帐来再出别的岔子。既然是主镇杭州,那么就只想着杭州地界好了。
婉贞和吴潞聊了下当地世家,正说着,外面来报,说史家派来两个家丁,等着见新来的钦命大臣。吴潞道:“李大人,这史家的管家定是为史老太君的寿宴而来。这史家早在三个月前的黄道吉日时把帖子发了出去,如今城内禁止歌舞宴席,而寿宴地日子也近了。不少亲朋好友的,不能看歌舞听戏,也吃不得奢华宴席,怕是老太君的面子上过不去了。”
“哦?为何不让人家摆宴呢?寿宴何时举行?”
“大约在十日后。大人您想,史家破了例,到时候,薛家的公子迎亲,王家的小少爷中举,这就挡不下来了!朱门大户夜夜笙歌,外面百姓受苦,不就应了那句‘朱门酒肉臭’么。万一民愤一起,再有刁民趁乱做贼的,我们可就罪过大了。所以现下只能让他们简办宴席,不得奢侈。”
婉贞点点头,道:“既然如此,今日就先回绝了。说本官今日初到,公务繁忙,无暇接待。得了空闲再去府上拜会吧。”这边话音未落,又有人进来禀报:“天竺寺送来申报。”
吴潞接过单字,看了一下,便呈给婉贞道:“大人,天竺想报修禅房和大殿的屋顶,已经送来好几次了。江司马不敢擅作主张就没应下来。如今,人吃饭尚且艰难,谁还顾得上佛像啊。这天竺寺是受过当年太祖的御笔亲封,供奉要由官府出一半,实在是顾不上了。”
婉贞笑道:“这也未必,好好地求神拜佛,也许真的天可怜见也未必。这申报先压在我这,明日去天竺寺那边走走。”
吴潞有些诧异地看了看她。告辞出来后,他一直疑惑,这位大人似乎太过与众不同:看他的样子不像是说笑,但怎么觉得都是像是话中有话,让人摸不清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