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履薄冰 第二十七章 出使清帝国(下)(1/2)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十七章 出使清帝国(下)
乾隆皇帝对远道而来的英国使团所携带的礼物还是很感兴趣的,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就是个洋货迷,他从小就喜欢把玩望眼镜、万花筒和各种能跳出小人或者小鸟的钟表,因此对于这次大英帝国的礼物,他可是抱有了极大的期望。
然而当英国人送上来时却令他失望了。
英国使团礼品单上小件的物品有:二百匹呢料,两台大望远镜,两支汽枪,两支漂亮的猎枪,其中一支嵌金,另一支嵌银;二对加长了像步枪的马枪(可一次连射八发子弹);两箱爱尔兰特产波纹绢,每箱装七匹;两箱高级英国手制华贵地毯。还有一大批英国贵族和名人的肖像。
此外还有大件的礼物:一架天体运行仪、一架展示英国殖民领地的地球仪、最新研制出的光学仪器帕克透镜、一门英国火炮、特意为乾隆皇帝专程定做的英式马车和此次使团的旗舰君权级战列舰的缩小版模型。
双方对礼物的定义从最初就有不同的理解,英国使团是为了彰显大英帝国的鼎盛,呢料、波纹绢和地毯是为了展示英国手工业制品的质地,就仿佛在未来的客户面前拿出样品。可对于乾隆皇帝来说,波纹绢和地毯那是压根看不上眼的,江南制造的手工绢质地上乘品质优良,哪里是这些机器制品能够比拟的?而呢料呢?做帽子吗?他要那么多帽子又有什么用呢?
对于大型望眼镜,此次英方送上的是天文学家赫歇尔研制的大望远镜,通俗的意思就是天文望远镜,展示的是本国天文学的发展。可在清帝国的君臣眼中看来,这个“大家伙”与过去那些洋传教士带来的望远镜也没什么本质区别啊除了一个是从正面看,一个是从侧面看。
对于火枪,他们的观点更为简单,老皇帝念旧,这些英国送来的马枪气枪很别致也很精美,但是他用不惯,燧发枪没有火绳很是令人匪夷所思。再加上大清帝国金戈铁马,骑在奔驰的马上射箭比起傻愣愣的站成一排放枪要豪迈得多,他们压根看不上洋火器。
小物件一件都没有发挥到英方寄予的期望作用,于是使团对大件礼物寄予了更多的希望。天体运行仪是最先进的天文展示模式,它立体而清晰的展示了太阳系的全貌,准确的模仿地球的各种运动,包括月球围绕地球运行、带四颗卫星的木星、带光圈的土星等等,然而在翻译是清帝国的翻译官对天体运行仪的解释是:天文地理大表。皇帝听后点头理解到:哦,这就是个用来测算节气的大家伙啊
至于地球仪,乾隆皇帝就更不喜欢了。英方的地球仪标有世界各国的位置、首都、山脉和河流,昭示着地理巨大发现的成就,它展示了这个世界的真正面貌是一个被海洋覆盖的蓝色星球,伟大的天朝上国并非所谓的“中央帝国”,而是处于欧亚大陆的最东端,处于一个被雪山、戈壁、沙漠、草原、大海隔绝起来的广阔地区。上面还特意标出了英国殖民远征的航海路线,用意是在彰显英国的海上霸权。清帝国是无法接受这种将天朝上国理解成地球的某个地区的地球仪的,他们习惯的用平面的地图将清帝国的版图画在中央,至于那些殖民航海图?又与我天朝上国有什么干系
本质上说,英国的天文仪和地球仪都错误的被忽视了,但论起原因很容易理解:英国以天文地理的方式在证明清帝国并非世界的中央,这无论如何都是乾隆皇帝不能接受的答案,因此他和他的臣子们选择闭上了眼睛。
对于后续的透镜,清帝国的人认为它的木梁雕工花纹装饰比不上景福宫仪器精好、气压计和气泵似乎是小孩子们玩的玩具。乾隆皇帝很失望,观摩“贡品”的神情越发僵硬,最终到了火炮的时候也就挥挥手拒绝了用英国炮手,而让不熟悉构造的清帝国炮手随意的试发一下了之。
观摩结束时,皇帝陛下总结说:“现今内务所制仪器,精巧高大者,尽有此类……至其所称奇异之物,只觉视等平常耳。”
乾隆皇帝给英国人定了性:不过就是个爱吹牛的民族,开始所称极大极好的贡品,也就是夸大其词罢了,很多甚至都比不上内务府的精巧高大呢。
马嘎尔尼无奈之下,便抛出了最后的杀手锏:英式马车。
清帝国几千年来的马车构造一直没发生大的变化,车轮是木质的、座位在轮轴上方,人坐于重心上缺乏弹簧等减震设备,车子颠簸不堪,并且不能经受快速奔驰。即使是皇帝陛下的座驾,也就是外表的装饰上更为奢华,而本质的舒适性和功能性并无二异。
相对来说英式马车则更为舒适、轻便、速度快捷。
然而正是这辆马嘎尔尼自以为是杀手锏的马车,却被批判的最为体无完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