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大清的福晋们好 165、捉迷藏(1/2)
165、捉迷藏
发现徐钊的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常年在街边上摆摊卖竹篾生活用具的一个手艺匠人,三十岁出头,姓常。
昨天晚上八旗兵营调动的场面,他固然是没有经历,但光是今天一个白天,就已经被三拨官兵盘问过了,而且每一拨人都会把徐钊的图像指给他看。
生意一笔没做成,徐钊的形象却已经深深印在了他脑海了。
而发现徐钊的踪迹,也是非常地偶然。
时近中午,常师傅因见生意惨淡,便打算提前收摊回家,将所有的货物都收拾在两个货箱里。他常在这一带做买卖,对这片的街头巷尾都十分熟悉,挑着货担,穿行在错综如棋盘的小巷子里。
这些小巷子都又短又窄,行走之间本来就要十分小心,若是身上带了什么体积大的物体,总是很容易与人相撞。
常师傅就在一个巷子转角处撞到了徐钊。
徐钊知道外面到处都在搜查他的下落,当然不会明目张胆地招摇过市。他原本用头发剪成胡子贴在唇上,头上又戴了一顶斗笠。
可是在跟常师傅相撞的时候,斗笠掉在了地上。
若只是如此常师傅倒也未必认得,他见自己的货担撞了人,还把对方刚买的一大包馒头给撞掉在地,十分地过意不去,不仅停下来道歉,还帮对方捡馒头。
徐钊不想在外面过多停留,匆忙地捡好馒头,随便敷衍了常师傅两句,便戴上斗笠匆匆离开。
而常师傅却在短短的片刻近距离接触中,发现他的相貌很眼熟,越想越是似曾相识,猛然间才想起,跟官兵给他辨认的逃犯徐钊图形十分相似,只不过这个人多了两撇胡子。
想着说书先生说起江湖一些奇人奇事,也听说有什么易容术乔装术的,常师傅越想越是觉得这人就是徐钊,反正官兵说了,凡主动举报的,只要消息属实,就有真金白银的赏银。常师傅报着宁可错杀也不放过的心理,跑去向最近的巡逻队报告了这一消息。
正巧就让博哲和马武也得到了消息。
两人随着报信的官兵一起来到常师傅面前,见他果然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模样。
博哲问道:“你就是举报的人?你确定那个人就是徐钊?”
京城里什么不多,就是大官多,常师傅虽然只是一个平头百姓,却也算见多识广,不会像外乡人那样,见到一个狗腿衙役也以为是天王老子。
他见博哲和马武虽然是便服,但都骑着高头大马,气质不凡,料定是某位王公贵族,便老老实实回答道:“小人不敢确定,不过那人除了胡子不像,其他地方长得都像图形上画的徐钊。”
博哲和马武相视一眼。
“你在哪里见到的那人,他往那边去了?”
常师傅往身后的小巷子一指道:“就在这个巷子里,小人撞见他的时候,他买了很多的馒头。这个巷子是个丁字巷,尽头就是一条打横的巷子,全都是一些商铺的后门。小人常在这一带行走,十分熟悉。”
博哲和马武都点头,宁肯信岂有不可信其无,他们立刻让常师傅带路,往那巷子中奔去。
正如常师傅描述的那样,通过这个丁字巷,尽头就是一个横巷,全都是商铺的后门。
博哲和马武一面派人绕到前面街上,将这一条街面上的商铺全部围起来,一面就挨家挨户地敲门搜查。
第一家是当铺,第二家是香烛纸马铺,第三家是箍桶匠的铺子,依次搜下去,这一整条街的铺子,都没有做吃、穿这一行生意的,全部都是卖生活用品。
常师傅果然对这些店铺都很熟悉,而且还跟其中几家店铺的掌柜认识,一路搜查下来,竟然一点异常都没有。
直到搜到最后一家店铺,是个寿衣店,却是大门紧闭,全无人声。
据旁边店铺的掌柜说,这家寿衣店的掌柜姓李,带着妻子和儿子生活,总共一家三口,前天早上一家子就一起出京去了,说是京外孩子他姥爷过寿,一家人都去祝寿,走时跟左邻右舍都打了招呼,大约要五六天的时间才能回来,所以现在店里并没有人。
博哲和马武却并没有因此而放过这家寿衣店,店门既然没开,就从后院翻墙进去,打开后门入室搜查。
博哲和马武就站在后院里,沉着脸看官兵们挨个屋子搜索。
整套院落的结构并不复杂,除了前面的店铺,后面就是最常见的北京四合院,一圈的上房、厢房、耳房,一眼扫过去,每一间屋子都在视线范围之内。
常师傅见官兵们如狼似虎,他跟这家店主李掌柜也是认识的,深怕因为自己的误报和官兵的粗鲁让这店铺受到什么损失,忍不住对博哲道:“贝勒爷,这家店的掌柜小人认得,一家子都是老实本分的人,而且也确实外出去了,应该不会跟逃犯有什么关系……”
他话音未落,就有一个兵卒从屋子里冲出来,大喊道:“启禀贝勒爷,有发现”
常师傅顿时跟吞了一个桃核似的张大了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