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84(1/2)
杨氏常常跟周东生说,“你不晓得修了多大的福气才能娶到我咧。我对你爹娘好,对你兄弟好,跟妯娌也处得好,对你那些七大姑八大姨也都是一张笑脸,从来不像村里那些泼辣的女人一样当着人前下你的面子。”
逢人先带三分笑,说起来容易,像她一样做到可不简单。所以在她嫁进周家后,哪怕后来周南生娶了唐荷,周家长辈几经对比,对她仍然满意得很。她在周家,过得顺心顺意。
可是在周北生成亲后,吕氏的存在就无时不刻在提醒她这个家庭有多不公平。当然以前家里老的也都是偏疼周北生,可毕竟还有一个周南生垫底,他们这一房的日子并不算难过,何况一个女人家的日子和读书人的大不一样,她无从把两人放在一处对比。但吕氏嫁进来后,他们的生活有很多重叠,无处不在在显示着不公平。许多细节让人伤心和难堪。
杨氏回想这些日子来的不顺意,又气又伤心,脚步也越走越快,没几分钟就到了七伯家。他们家也有一个大院子,今日日头好,院子里晾满了蜡烛棍子。
一个十岁出头的孩子在院子里空白处横走着,一边还在大声自言自语。孩子停在厨房门前,仍然在絮叨旁人不懂的话。杨氏被他拦住路,带着两分厌恶和鄙薄看着这个孩子与众不同的略有些放大的、毫不灵活反而痴傻的五官,心里的火气转成厌烦,不由大声呵斥道:“扁头六,走走走!”
堂厅里做活的人闻声探出头。一个妇人站起身走出来。
杨氏认出是扁头六的娘许氏。纵使在杨氏的心里一个痴傻的孩童不值得慈爱对待,但在人家亲娘跟前发火,仍然让人发窘,她辩解般地说道:“他挡了我的道,要他让开也不听……”
许氏只是艰难地冲她笑一笑,低下头拉开自己儿子,走到院子一角去了。
杨氏暗地里撇撇嘴,进了厨房。七伯家的厨房为了做蜡烛,特意改建过的,比一般人家的宽了两倍。单灶也有好几个,都烧着旺旺的柴火,大锅里滚着白色的蜡油。几个妇人两手指间分别夹了十来根竹棍,各自把棍子侵入身前盛着蜡油的桶里,然后抬起手,又浸入盛着凉水的桶里。如此反复。蜡油层层裹在竹棍上,逐渐裹成日常见到的大小。
“哎哟东生媳妇,你跟一个傻儿计较啥呀,咱们几个在屋里都能听出你嗓子眼里冒出的火气。”帮工的一个妇人说道。
杨氏尴尬,转头望出门外,许氏还在认真地教着她那傻儿子什么。
“嫂子,今天是啥东风把你吹来咱家了?你们家不是做生意很忙么?”秋生媳妇问道。
“我来看看,看看。”杨氏答,四望着这个充满炭火和烛油味的厨房。虽然她跟周家人说要来挣帮工钱,可这会她又开不了口了。
“也就这一点手艺活,不值当看。”春生媳妇接口道,“你们家才热闹吧?今儿我们都听见锣鼓往你们家去,敲了半天呢。”
“是啊,你们家又有啥喜事了?说来让我们羡慕羡慕。”几个妇人七嘴八舌地问道。
真是去哪都避不开这事。杨氏有心不答,就捡了看不明白的地方,问清楚做蜡烛的步骤。
“你们家该不会也想做蜡烛生意吧?”春生媳妇警觉地问道,“那可别,你们家够有钱了,也得留口饭给旁人吃不是?”
杨氏有口难言。要留下帮工的话更是说不出口。
眼看着到了饭时,杨氏心里记挂幼女,又不想回家烦心,正磨蹭间,周东生进了院门。杨氏在里边听到他跟人对话的声音,晓得他是来找自己的。杨氏想起自己撂下摊子就跑,估计男人是来寻自己回家算账的,心里就生出一丝害怕。下一秒怒火盖住胆怯,干脆对周东生扬高喊自己的声音不理不睬。
周东生自己推了门进来,一眼看到她,道:“回家去。”
“我有事……”
“娃儿哭着找你了。”周东生的脸冷了下来,也不看一旁几个好奇的妇女。
杨氏也怕闹得难看。打了声招呼就随他走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