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光华年少 一百零二 前夕(1/2)
一百零二前夕
穿着一身不起眼灰衣的宫女急步在夹道上走着,宫墙之间长长的窄道细长逼仄,仿佛没有尽头一般。昏暗的天光中,寂阖而幽昧,宫女甚至可以听到软底的鞋履踩在地上发出的浅浅脚步声。
纵然已经走过这条路许多次,她依然无法挥却心中的惧意。如果传达的是好消息,那么也许还会高兴一些。但今日她带来的消息——
心急火燎中,长长的夹道总算走完。虽然回去时必然还要再走一遭,宫女依然长长松了口气。
熟门熟路地越过高大浓密的树荫,她敲了敲殿侧的小门,声音恰是一长两短。
守门人显然与她是老相识了,两人甚至不用打招呼,只一个眼色,宫女便如鱼一般,从闪开一条小缝的门中滑了进去。随即,上足了油的门轴迅速带起高大的红漆包铁门,悄无声息。
“殿下。”沿着走过许多次的路径,没有惊动任何人来到偏院的小小厢房中,宫女向早已等候在这里的人拜下身去。
姜承昶吩咐她起来,注意到她神色不同以往,带着几分慌乱,便问道:“怎么了?”
宫女身体轻轻一震,那话有些不敢出口,但避人耳目急急赶到这里,不就是为了传达这句话么?
一咬牙,宫女说出了此行带来的消息:“殿下,今日皇上召来梁卫尉,在书房一直待到一个时辰前。随后御笔亲书了一道御旨,说是,说是……数日前宇国因水患派使者来借粮之事……昨日宇国又送来急信,说是宇国陛下思念好友,请梁家小公子与借粮使者一道前往宇国……皇上说,宇国与我国历代交好,两国子民亲厚无间。今次宇国竟遭水患而成荒年歉收。实令皇上叹息不已,又说此事治标不如治本。除了借粮之外,也该让人去宇国教教她们怎么修理河渠……皇上说,这两年我朝河渠有您治理,果然卓有成效,便让您……让您前去宇国,指点一二。说是……不日便动身起程……”
说到后面,她声音越来越小。语气也有些发票。最后一句话说完,她立即深深低下头去。半晌,却没有听到预想中的震怒之声。
宫女不由惊异地偷偷向姜承昶看去,却惊异地发现她地表情并没有什么变化,仍然和刚才初见自己一般,冷淡自持,看不出悲喜。
大殿下这是……眼看夏至之祀就要到了,两位殿下正在为主祭之位争得不可开交。能得主掌祭祀的。几乎便是下一任君王的默认人选。虽说太子之位已然定下,但历来废立之事也不是没有。奇怪的是,历来对大殿下颇多倚重的皇上,这次却在这个节骨眼上下了这道旨意,此举显然是偏向太子的。殿下难道不生气么?莫非是殿下之前已听说过此事?不可能呀,不过是一个多时辰之前的事情。除非殿下在皇上那边还有其他地消息来源……但谁能比她更快呢……
她正暗自思忖间,忽然听姜承昶问道:“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事情么?”
宫女摇摇头:“回殿下,就是这些。”
姜承昶默然片刻,又问道:“皇上召来梁大人之前,与谁在一起?”
“回殿下,早朝之后太子过来请教陛下政务,还同陛下一道用了午膳,然后便走了。之后陛下再未接见过任何人。”
得到肯定的回复后,屋中再次陷入沉默。
许久。直到天边最后一抹余晖也即将消逝时。姜承昶突然问道:“借粮地使者,是几时到达我国的?”
“回殿下。是十六日前。“宫女不假思索地答道。说完了有些奇怪:那日使者不是当着朝廷众官的面被带进来的么,殿下应当也看见了才是,怎么还要特地问问起?以殿下过目成诵的记性,不可能不记得啊。
这时,又听姜承昶道:“时辰不早,你先回去吧。”
天光已黯,屋内没有燃烛,宫女看不到她的神情,却从她平静无波的声音中,忽然生出一丝不安来。
但她没有时间多想,只能轻声道了退,慢慢走到屋外,接过不知何时守在屋外地人递给她的钱袋,再次行礼之后,如来时一般悄无声息地离开。
屋外的人静静站了片刻,才推门走进来,取过火折将十三枝的烛台一一点亮。
明烛高烧,她清楚地看到,姜承昶正神色木然地站在一旁,跃动的烛光落进她眼中,照不亮那一潭幽明。
“殿下。”纪允然轻声唤道。
姜承昶这才如梦初醒般,露出恍然的神色:“你几时进来的?”
“刚刚进来。”
“哦。”
简短的对话之后,屋中再次寂然,只有烛泪流下地簌簌声与烛芯跳动燃烧的滋滋声。
不知过了多久,姜承昶忽然说道:“这次又得麻烦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