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评 第二十七章 永昌大典(2/2)
等看到某一卷的最后一页时,看着上面长篇的书批,谈沧羽陷入了沉思。
身为世家子弟,他从小就学了很多君臣之道,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就有这一句:“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不以知知邦,邦之德也。”他也知道朝廷自古以来奉行的是愚民政策,就是怕百姓们有了自我的思想之后难以管理。
但在这一页的书批上写着,人们对老子的这句话,理解实际上是错误的。
正因为侯王不比民众高明,所以才要“无为而治”,即废除**,民主自治。侯王要认识到自己比民众愚蠢,所以才引出后句“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全句的释义,应该是:奉行大道的侯王,不自以为比民众高明。而且要使自己宽厚若愚。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就是因为侯王用巧智治国产生了反弹效应。所以用巧智治国的人是国家和人民的罪人,不用巧智治国,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恩泽。
其实百姓的要求很低,只求吃得饱穿得暖,就满足了。而教导百姓们努力学习知识建设国家,则是朝廷的职责。
所以,治理国家,要使百姓变得聪明,而让统治者变得大智若愚。以愚治国,用天下人都能看得透的方法治理国家,就不会走更多弯路,就会成就盛世太平。
他可以想象,当《永昌大典》在全国推行之后,将会在各个阶层掀起一阵巨大的浪潮。首先农业工业就会产生变革,这上面所刊登的农用具、纺织机都是先进得不能再先进的东西,尤其还公布于天下,任何人都可以仿造图册制造。当农业丰收之后,就不必惧怕有天灾的到来,至少在最基层会维持着国家机器运转。就此一件事,就完全可以把大周朝的寿命往后延长数十年。
还有许多许多关联发生的事情,谈沧羽连想都觉得热血沸腾。
这一页上写着的书批,整整让他消化了一天****。
因为这实在是让他太过于吃惊,有别于他一直所知的概念,却又让他觉得这些话说得他心头萌动,恨不得立刻就去找到他的公主畅谈辩论。但更让他感到自豪的是,这么优秀的女子,是他的女人。
等他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才发觉他已经多天没有出过书房了,连忙洗漱一新,换了一套衣服,在出门前还不忘刮净了脸上的胡茬。
以前大周朝的男人们都是以蓄须为美,但是在三年前雅公主说出:不蓄须的男人若有男人味才是真的男人之后,****之间长安城所有的名流公子都悄悄刮掉了胡子,此后就成了约定俗成的风气,在四十岁以下的男人都很少留胡须。更有甚者还有四五十岁的男人都刮掉了胡须,就是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更年轻一点。
谈沧羽对着铜镜笑了笑,觉得他能娶到这么牛x的娘子,还真是他三生有幸。虽然他“嫁”进宫里来有些别扭,但他相信有更多的男人宁愿跟他换位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