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魔法 > 米虫的清穿日子 > 作品相关 康熙

作品相关 康熙(1/2)

目录
好书推荐: 米虫重奏曲 纨绔足球经理 喵星种田记 骨傲天不需要妹妹 火影凉了 门罗战记 妙手生春 名门画卷 名门纪事 名萌世家

作品相关 康熙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他8岁登基,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姓名:爱新觉罗·玄烨

民族:满族(女真族)

血统:满族、蒙古族和汉族的混血(他的父亲顺治是满族人,他的奶奶是蒙古族人,他的母亲原是汉军旗,后入满籍)

年号:康熙爱新觉罗·玄烨

生辰: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

出生地:北京紫禁城景仁宫

排行:顺治帝第三子

祖母:孝庄皇太后

父亲:爱新觉罗·福临(清世祖顺治帝)

母亲: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嫡母: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初婚:11岁

原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康熙上谥号为“仁孝皇后”,被雍正改成孝诚仁皇后)

配偶:皇后:4人、皇贵妃:3人、贵妃:1人、妃:11人、嫔:9人、贵人:13人、庶妃:4人、常在:9人、答应:9人

子女:35子,20女(写上宗谱的有24子11女)

即位时间:顺治十八年正月十九日(1661年2月17日)

即位年龄:8岁

在位年数:61年

卒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

享年:69岁

死亡地:北京畅春园

庙号:清圣祖

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简称仁皇帝

陵寝:景陵

历史地位:中国大一统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继位人: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帝)

太子:胤礽(两立两废)

最不幸的事:8岁丧父,10岁丧母

爱新觉罗·玄烨

即位之时,清廷伊始。康熙虽然继承皇帝位,但因年幼,国家大事的决断于四位辅政大臣手中。这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居首位,总掌启奏批红等大权爱新觉罗·玄烨,但年老力衰。第二位的苏克萨哈富有才干,但与鳌拜不和。其后遏必隆则明哲保身,不与人争锋。富有野心的鳌拜,为了在索尼退下之后控制朝政,一方面拉拢遏必隆,一方面借圈地事件打击苏克萨哈。鳌拜处理朝政时,十分专横,无视康熙。康熙帝为收回权力,成功设计擒拿了鳌拜,将其囚死狱中。

为进一步加强皇权,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立了以南书房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他表示“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清圣祖实录》卷284)。为此,他一方面通过各种强力措施,限制满洲贵族的权力,如剥夺各旗王公干预旗务的权力,破除“军功勋旧诸王”统兵征伐的传统,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政治影响等。另一方面,康熙独断用人奖惩之权,不许大臣评议;并设立密奏制度,以了解下情。这种统治方式为清代其他皇帝沿用。

编辑本段

治国有方

崇尚儒学

康熙自幼就对儒家学说充满浓厚兴趣,认为“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倦”(《康熙起居注》第1册第80页)。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清廷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康熙崇尚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化**达到了顶峰。晚年因选择继承人失误,两度废立皇太子,造成长达20余年的诸皇子为夺储位的结党争斗,致使吏治懈怠,朝中党派林立,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康熙帝的这一态度为清朝内部持续数十年的文化纷争(也是治国方略的纷争)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经济发展

康熙认为“家给人足,而后世济”,在继续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体现了他仁爱的一面。其一,是废止“圈田令”,即废止贵族圈近京州县田地的特权,将土地让与百姓耕种;康熙在诏书上说:“自后圈占民间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给还民间”,其二,延长垦荒的免税时间。清初规定垦荒三年内免税,以后改为六年;康熙十二年重申新垦荒田十年后征税。这一政策刺激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使耕地面积迅速增加。其三,实行更名地政策。对于农民耕种的原先属于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下诏农民可以不必支付田价,照常耕种。

文化民族

康熙强调兴礼教。他在康熙十八年下诏说:“盛治之世,余一余三。盖仓廪足而礼教兴,水旱乃可无虞。比闻小民不知积蓄,一逢歉岁,率致流移。夫兴俭化民,食时用礼,惟良有司是赖。”

政绩介绍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复经济,清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清初人口从明末的五、六千万急剧下降,1661年(顺治十八年),全国人丁数字是1913万,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增为2462万。这只是丁数,不是人口总数。

另一方面,康熙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使清朝的疆土进一步扩大。当时大清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到曾母暗沙,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陆地总面积为1300万多平方公里。

编辑本段

军事能力

统一台湾,开府设县

初步形成了剿抚并用的方针,即“乱则声讨,治则抚绥”(《清圣祖实录》卷180,康熙36年2月壬寅),“仰凭天道,俯惬人情,以万不得已而用兵”(《御制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序》)。康熙认为:“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清圣祖实录》卷151,康熙三十年五月丙午)。为了维护祖国统一,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收复了台湾。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即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隶福建省,并在台湾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平定三藩

所谓“三藩”,是指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自清初以来,他们各霸一方,形成几股割据势力。“三藩”都拥有大量武装。特别是吴三桂,“功最高,兵最强”,积极储将帅,习武备,使“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他们仗着自己日益壮大的力量,飞扬跋扈,不听约束,给清廷以很大威胁。而且所耗军费巨大。爱新觉罗·玄烨1673年三月,以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

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提出反清复明,并于次年派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出散布檄文,声讨清朝。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许多地方大员纷纷反清。接着,福建耿精忠亦反。在短短数月之内,滇、黔、湘、桂、闽、川六省收复,一时间清帝国危在旦夕。随后,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反叛,叛乱扩大到广东、江西和陕西、甘肃等省。

1676年(康熙十五年)十月,福建耿精忠在清军进攻下,被迫投降。广东的尚之信也于1677年投降。闽、粤以及江西都先后陷落。1678年八月,吴三桂死,其部将迎立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居云贵。此后,清军先后收复湖南、广西和四川。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

平定准噶尔叛乱

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尔喀蒙古内部又分为扎萨克图、土谢图、车臣等三部漠西厄鲁特蒙古内部又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清军入关之前,漠南蒙古就已归附大清,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各部,也与清政府关系密切。

噶尔丹起兵被粉碎以后,喀尔喀蒙古各部又回到了原来的居住地。在清政府的帮助下,噶尔丹暂时退兵。

玄烨设置将军和参赞大臣率兵驻守科布多和乌苏雅台等重镇,加强了对喀尔喀蒙古各部的管理和统治。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明末清初,沙俄在亚欧大陆上不断向东扩张,并于17世纪中期侵入了东北亚外东北地区。沙皇多次遣使来清,要求建立外交和通商关系,但[因俄国侵占清帝国领土等问题而遭到清政府拒绝]。此外,由于清初帝国内部尚未安定,所以直到17世纪80年代中期,康熙才对黑龙江地区的俄国据点雅克萨采取了有力的军事行动,捍卫了东北边疆一百五十多年的和平稳定。

管理西藏

在西藏问题上,康熙除了承继顺治帝尊敬并册封**政策外,还派兵于1718年至1720年(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间入藏,击败了占据西藏北部的准噶尔汗**队。此后,清朝分兵驻藏,并任命康济鼐和颇罗鼐二人协助****分理前后藏事务。

编辑本段

修身养性

人品

康熙8岁丧父,10岁又丧母。母亲重病时,玄烨“朝夕虔侍,亲尝汤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病故后,玄烨又昼夜守灵,水米不进,哀哭不停。康熙后来回忆说,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嗜书好学的帝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宫,谈《周易》,看《尚书》,读《左传》,诵《诗经》,赋诗著文,习以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释卷。

治学

钱宗范在《康熙》中说:“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自然科学方面的数学、天文、历法、物理、地理、农学、医学、工程技术;人文方面的经、史、子、集;艺术方面的声律、书法、诗画。他几乎都有所研究。他写出了**十篇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论著,他亲自审定了多种历史方面的书籍,他还精通多种民族语言。”,康熙的汉文水平很高,中国历史知识丰富。“城高千仞卫山川,虎踞龙盘王气全。车马往来云雾里,民生休憩在当前。”他的这首《登高诗》被誉为帝王诗。康熙六巡江南题词很多,如为济南趵突泉题“激湍”、“源清流洁”,为珍珠泉题“清漪”、“润物”,为镇江金山龙禅寺题“江天一览”,为济南省城书院题“学宗洙泗”,为钱塘江龙王庙题“恬波利济”,为陆秀夫祠堂题“忠节不磨”,为米芾海狱庵题“宝晋遗踪”。题词充分表明康熙高深的汉文水平和丰富的中国历史知识,题词的书法也很好。康熙善学。宣城梅觳成、泰州陈厚耀入值南书房,康熙教过他们算学。

康熙善射。他晚年对近御侍卫说:“我自幼至老,用鸟枪弓箭射死老虎135只,熊20只,豹25只,猞狲10只,麋鹿14只,狼132只,吹哨引来而射死的鹿几百只。射获其余野兽不计其数。曾一天之**兔318只。”

康熙有丰富的水利知识。他六巡江南视察河工,对每项水利工程都能作出具体指示。他最后一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一至三月)是亲自考察泗州西溜淮套是否可以开河才去的。经过实地考察,他正确地予以否决。

康熙养生之道

康熙在位61年(1661—1722),是帝国时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玄烨活到69岁,他寿命长与其含性养身,饮食、起居咸成规度,洁衣净宝,注意生活细节不无关系。康熙的养生之道,在《庭训格言》中有多处记载,对于我们今天养生有可吸取的东西。

一、饮食有节,起居有序。爱新觉罗·玄烨这是康熙的养生之要。康熙曰:“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也。”他说,不可暴饮暴食,要“起居有常,”不可“贪睡”、“贪食”,更不可“沉湎于酒席中”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二、衣着洁净,室内温馨。

爱干净,讲卫生,成习惯是康熙的健康之友。康熙曰:“凡居家在外,惟宜洁净。”就是说,不论在家里或出门在外,都应该干净整洁。他说:“人平日洁净,则清气著身,若近污秽,则为沌气所染。”

三、饮酒有度,药补慎用。

康熙不反对饮酒,而反对沉湎于酒中及不节制,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康熙能饮酒而不多饮,只是“平日膳后,或遇年节、筵宴之日饮小杯一杯。”他厌恶贪杯之辈。康熙曰:“大抵嗜酒,则心志为其所乱而昏昧,或致病疾。

四、清虚栖心,神静心和。

“寡虑”、“寡嗜欲”、“寡言”,是康熙养生之道的另一招方。他引庚桑子之言日:“毋使思虑营营。”就是说,不要使你的思虑焦忧不安。康熙以“寡思虑”养神,以“寡嗜欲”养性,以“寡言语”养气,方可以“养生”。因为,形体是感放生命的器具,而心是形体的主宰,精神则是心聚会的东西。康熙曰:“心静则心和”,“心和而形全”。

**

**是指封建社会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清代康雍乾三朝对**之严厉,株连之广泛,处理之残酷,无以复加。康熙时**则相对有所减轻,比较著名的有《明史》案,《南山集》案。

《明史》案:明末宰相朱国桢,退休后著有《明史》稿一部,清兵入关后,朱氏后人将书稿卖给富户庄氏,庄氏又请人将明末崇祯一朝历史补上,并请人整理、润色、作序,命名为《明史辑略》,作为庄氏自己的著作出版。该书在提到明朝在辽东与满人交战时,仍用明时习惯用语,用明朝年号;称清先祖和清兵为“贼“,对清室先世直呼其名,不加尊称,等等,这就构成“诋毁清朝“的“十恶不赦“的大罪。凡参加庄氏《明史辑略》整理、润色、作序的人,及其姻亲,无不被捕,每逮一人,则全家老小男女全部锒铛入狱。与此书相关的写字、刻板、校对、印刷、装订、购书者、藏书者、读过此书者,莫不株连。入狱者2000余人,审讯后定死刑70多人,其中18人被凌迟处死。一时人头落地,血肉横飞。依清律,各犯之妻、妾、媳、女及15岁以下之子、侄、孙等没官为奴及徙边者无数。这是清朝一宗大案,发生在康熙二年。

《南山集》案:戴名世很有才华,门人尤云鄂为戴刻了《南山集》,集中引用了方孝标的《滇黔纪闻》中若干内容。这《南山集》并无攻击清朝的文字,仅仅是在记述明弘光帝逃亡南京事,用了“永历”的年号。当时明代已亡,清代已立,不用清帝纪年而用亡明纪年,就是大逆不道。最终,《南山集》一案株连戴、方(苞)两家,三代之内,年16岁以上者俱处死,母女妻妾及15岁以下之子孙俱给功臣家为奴。此外,刻印者、作序者等无一幸免。

兄妹后妃子女

兄弟

皇长子,爱新觉罗·牛钮,母为庶妃巴氏

钟汉良版爱新觉罗·玄烨(10张)

皇次子,爱新觉罗·福全,裕宪亲王,母为宁悫妃佟鄂氏

皇四子,荣亲王,未取名,幼年逝,母为孝献端静皇后董鄂氏

皇五子,爱新觉罗·常宁,恭亲王,母为庶妃陈氏

皇六子,爱新觉罗·奇绶,母为庶妃唐氏

皇七子,爱新觉罗·隆禧,纯靖亲王,母为庶妃钮氏

皇八子,爱新觉罗·永干,母为庶妃穆克图氏

姊妹

皇长女(1652~1653),顺治九年三月十五生,母庶妃陈氏,顺治十年十月殇

皇次女和硕恭悫长公主,母庶妃杨氏15岁时下嫁给瓜尔佳氏讷尔杜

皇三女(1653~1658),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三生,母庶妃巴氏,顺治十五年三月殇

皇四女(1654~1661),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二生,母庶妃乌苏氏,顺治十八年三月殇

皇五女(1654~1660),顺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生,母庶妃王氏,顺治十七年十二月殇

皇六女(1657~1661),顺治十四年十月初六生,母庶妃那拉氏,顺治十八年二月ぎ殇

顺治养女一:和硕和顺公主,13岁时下嫁尚之隆,承泽亲王硕塞之二女,其母为纳喇氏

顺治养女二:和硕柔嘉公主,12岁时下嫁耿聚忠,安郡王岳乐之第二女

顺治养女三:固伦端敏公主,18岁时下嫁博尔济吉特氏班第,简亲王济度之第二女

皇后(4个)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1652年2月3日-1674年6月6日)

满洲正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咯布拉之女,世袭一等公索额图的亲侄女,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生于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七日。康熙四年册封为皇后,时年13岁。康熙八年生皇二子(未序齿)承祜(早殇);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生皇七子(序齿皇次子)胤礽后,因难产去世享年22岁。葬清东陵之景陵。初谥’仁孝皇后“,雍正元年改谥”孝诚“。全部谥号为: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1678年3月18日)

满洲镶黄旗人,辅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之女。生于顺治十年。初为妃,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为皇后,仅半年,于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薨。葬清东陵之景陵。谥号: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钦天顺圣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1689年8月24日)

满洲镶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女,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的嫡亲侄女,康熙的表姐妹。生年不详。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为贵妃,二十年晋升为皇贵妃。二十二年生皇八女(早殇)。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册为皇后,次日即去世。葬清东陵之景陵。初谥“孝懿皇后”,后雍正乾隆嘉庆累加谥,全部谥号: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恪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1660年-1723年6月25日)

满洲正黄旗人,护军参领威武之女。生于顺治十七年。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十八年封为德嫔。次年生皇六子胤祚;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为德妃;二十一年生皇七女,殇;二十二年生皇九女温宪公主;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殇;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胤禵。康熙帝驾崩后,德妃被尊为仁寿皇太后,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丑刻薨,享年64岁。葬清东陵之景陵。谥号: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皇贵妃(3个)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1699),满洲镶黄旗人,参领海宽之女。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三子允祥。后又生生二女,下嫁仓津,多尔济。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薨,追封敏妃。雍正初年,雍正帝因为胤祥的缘故,追封章佳氏为皇考敬敏皇贵妃,并祔葬景陵,开了清朝皇贵妃陪葬的先例。章佳氏是唯一一个陪葬康熙的妃子。

敦怡皇贵妃(1683——1768),三品协领祜满之女。瓜尔佳氏。侍奉康熙时为和妃,世宗雍正帝尊为皇考贵妃,高宗乾隆尊为皇祖温惠皇贵太妃,乾隆三十三年薨,年八十六。生一女,殇。

悫惠皇贵妃(1668——1743),佟佳氏,孝懿皇后的妹妹。康熙三十九年册为贵妃,雍正时尊为皇考皇贵妃,乾隆时尊为皇祖寿祺皇贵太妃。乾隆八年薨,享年七十六岁。死后,谥为悫惠皇贵妃。

贵妃(1个)

温僖贵妃,钮祜禄氏(?——1694),满洲镶黄旗人,孝昭仁皇后的妹妹,康熙二十年册为贵妃,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三去世。一子,允礻我,一女,夭折。

妃(11个)

顺懿密妃,王氏。初为密嫔,后尊封为密妃。三子,允禑、允禄、允衸,允衸八岁夭折。

纯裕勤妃,陈氏。初为勤嫔,被雍正尊封为勤妃。一子,允礼。

惠妃,纳喇氏(?——1732),郎中索尔和之女,初为庶妃。康熙十六年册为惠嫔;二十年为惠妃。雍正十年四月初七日薨。享年在70岁以上。二子,承庆、允褆。

荣妃,马佳氏(?——1727),员外郎盖山之女。康熙十六年册为荣嫔;二十年为荣妃。雍正五年闰三月初六去世。享年在70岁以上。生有五子一女,其中只有允祉成人,一女下嫁乌尔衮。

平妃,赫舍里氏(?——1696),孝诚仁皇后的妹妹,满洲正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承恩公噶布拉之女,幼年时待年宫中,康熙三十年生下允玑(示字旁),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卒,当月追封为平妃。

宜妃,郭络罗氏(?——1733),满洲镶黄旗人,佐领三官保之女。康熙十六年册为宜嫔;二十年为宜妃。雍正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薨。享年在70岁以上。三子,允祺、允禟、允禌。

宣妃,博尔济吉特氏(?——1736),科尔沁达尔汗亲王和塔之女,顺治皇帝悼妃的侄女。康熙的表姐妹。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册封为宣妃。乾隆元年八月初八薨,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奉安。

慧妃,博尔济吉特氏(?——1670),科尔沁三等公吉阿郁锡之女,幼年被选进宫,尚未册封,于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薨。五月初九追封为慧妃。

成妃,戴佳氏(?——1740),满洲镶黄旗人,司库卓奇之女,初进宫为嫔。康熙十九年生皇七子。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册封为成妃。乾隆五年十月三十日薨,享年当在70岁以上。乾隆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奉安。皇七子允佑(示字旁),生有残疾(脚跛),康熙三十七年封为贝勒,四十八年晋升为淳郡王,雍正元年四月晋升为亲王,八年四月初二卒,享年51岁,谥曰“度”。

定妃(1661——1757),万琉哈氏,满洲正黄旗人,郎中拖尔弼之女。康熙在时为嫔,雍正时尊为皇考定妃,后来随儿子履亲王允裪住,轮到自己的生日的时候,还会被迎进宫去祝贺,但再未进尊封,薨时九十七岁,她也时康熙诸妃中最长寿的。

良妃(1665——1711),卫氏,内管领阿布鼐女,本辛者库罪籍,入侍宫中。康熙二十年,生皇八子胤禩。三十九年十二月,册为良嫔,四十三年册封为良妃。成为清朝历史上母家身份最低的妃子。

嫔(10个)

熙嫔(1670年——1736年)陈氏,陈玉卿之女,康熙九年,三月生。康熙四十三年生皇十九子慎郡王胤禧,六十一年十二月,被雍正皇帝尊为皇考贵人;乾隆元年尊为皇祖熙嫔,乾隆二年正月二十二薨。

僖嫔,赫舍里氏(?——1702),赉(lai)山之女。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册为僖嫔,康熙四十一年九月薨,四十四年二月初九日奉安。享年当在40以上。

端嫔,董氏,员外郎董达齐女。康熙十年生皇二女,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册为端嫔。卒年不详,享年在60岁以上。康熙五十九年九月初九日奉安。

静嫔,石氏(?——1758),石怀玉之女。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皇二十三子,六十一年十二月被雍正帝尊为皇考贵人。乾隆元年被乾隆尊为皇祖静嫔,二十三年六月初八薨,享年当在60岁以上。次年三月二十二日奉安。

安嫔,李氏,汉军正蓝旗,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大约在雍正年间去世,享年当在60岁以上。

敬嫔,王佳氏,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大约在雍正年间去世,享年当在60岁以上。

襄嫔(?——1746),高氏,高廷秀之女。乾隆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薨,享年在40岁以上。二子,允禝、胤祎,一女,未成年即夭折。

穆嫔,陈氏(?——1727前),陈歧山之女,享年在30岁以上,二子,皇三十四子(序齿)二十四子胤袐、皇三十五子胤褑。

通嫔,纳喇氏(?——1744),监生常保素之女。侍奉圣祖康熙时为贵人。雍正二年,因其女婿有功,受到尊封。乾隆九年六月二十三日薨,享年在80岁以上。二子皆殇(是康熙实际上第9和第12个儿子),一女。

谨嫔,色赫图氏(?——1739),员外郎多尔济之女。乾隆四年三月十六日薨,享年在40岁以上。一子,允祜。

贵人(5个)

郭贵人,郭络罗氏,宜妃的妹妹,满洲镶黄旗人,生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皇十九子允(礻禹)。卒年不详。

易贵人,易氏(?——1728),雍正六年四月卒,享年约70多岁。

那贵人,乌喇那拉氏。

贵人,兆佳氏(即布贵人,?——1717),康熙十三年五月初六生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康熙五十六年正月十一日去世,享年当在60岁以上。

贵人,袁氏,康熙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七日生皇九女和硕悫靖公主。

庶妃(4个)

庶妃,钮祜禄氏,满族。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生皇二十女(早夭)。卒年不详。

庶妃,张氏,汉族。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生皇长女,十三年二月初十日生皇四女(均殇)。卒年不详。

庶妃,王氏,汉族。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生皇十六女(早夭)。卒年不详。

庶妃,刘氏,汉族。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生皇十七女(早夭),卒年不详。

皇子

注: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辈的,改为“允”字;惟皇十三子胤祥与雍正最为亲密,去世后雍正又命更回原名。

康熙诸子

排序/序齿名字生卒年月生母

1承瑞生康熙06年09月荣妃卒康熙09年05月

2承祜生康熙08年12月13日孝诚仁皇后卒康熙11年02月05日

3承庆生康熙09年02月惠妃卒康熙10年04月

4赛音察浑生康熙10年12月荣妃卒康熙13年01月

5/1胤禔【ti】(保清)生康熙11年02月14日惠妃卒雍正12年11月01日

6长华生康熙13年04月荣妃卒当天夭折

7/2胤礽【réng】(保成)生康熙13年05月03日孝诚仁皇后卒雍正02年12月14日

8长生生康熙14年06月荣妃卒康熙16年03月

9万黼生康熙14年10月通嫔卒康熙18年01月

10/3胤祉【zhi】生康熙16年02月19日荣妃卒雍正10年闰05月11日

11/4胤禛【zhēn】生康熙17年10月30日孝恭仁皇后卒雍正13年08月23日

12胤襸生康熙18年02月通嫔卒康熙19年02月

13/5胤祺【qi】生康熙18年12月04日宜妃卒雍正10年闰05月

14/6胤祚【zuo】生康熙19年02月05日孝恭仁皇后卒康熙24年05月14日

15/7胤祐【you】生康熙19年07月25日成嫔卒雍正08年04月02日

16/8胤禩【si】生康熙20年02月10日良妃卒雍正04年09月08日

17/9胤禟生康熙22年08月27日宜妃卒雍正04年08月27日

18/10胤誐生康熙22年10月11日温僖贵妃卒乾隆06年09月9日

19胤礻禹【ju】生康熙22年11月贵人郭络罗氏卒康熙23年06月

20/11胤禌生康熙24年05月07日宜妃卒康熙35年07月25日

21/12胤裪生康熙24年12月04日定妃卒乾隆28年07月24日

22/13胤祥生康熙25年10月01日敬敏皇贵妃卒雍正08年05月04日

23/14胤祯生康熙27年01月09日孝恭仁皇后卒乾隆20年01月06日

24胤禨生康熙30年01月26日平妃卒康熙30年03月

25/15胤禑(xu)生康熙32年11月28日顺懿密妃卒雍正09年02月01日

26/16胤禄生康熙34年06月18日顺懿密妃卒乾隆32年02月21日

27/17胤礼生康熙36年03月02日纯裕勤太妃卒乾隆03年02月02日

28/18胤衸生康熙40年08月08日顺懿密妃卒康熙47年09月04日

29/19胤禝生康熙41年09月05日襄嫔卒康熙43年3月23日

30/20胤祎生康熙45年07月25日襄嫔卒乾隆20年01月09日

31/21胤禧生康熙50年01月11日熙嫔卒乾隆23年05月21日

32/22胤祜生康熙50年12月03日谨嫔卒乾隆08年12月29日

33/23胤祁生康熙52年11月28日静嫔卒乾隆50年07月27日

34/24胤袐生康熙55年05月16日穆嫔卒乾隆38年10月20日

35胤褑生康熙57年02月01日穆嫔卒当天夭折

注:生卒年月日均为农历

康熙诸女

排序/序齿生卒年月生母封号夫婿

1康熙07年11月-康熙10年10月庶妃张氏??

2康熙10年03月-康熙12年02月端嫔??

3/2康熙12年05月06日-雍正06年04月荣妃固伦荣宪公主乌尔衮

4康熙13年02月-康熙17年庶妃张氏??

5/3康熙13年05月06日-康熙49年03月贵人兆佳氏和硕端静公主噶尔臧

6/4康熙18年05月27日-雍正13年03月贵人郭络罗氏固伦恪靖公主敦多布多尔济

7康熙21年06月-本年08月孝恭仁皇后??

8康熙22年06月-本年闰06月孝懿仁皇后??

9/5康熙22年09月22日-康熙41年07月孝恭仁皇后固伦温宪公主舜安颜

10/6康熙24年02月26日-康熙49年03月通嫔固伦纯悫公主策凌

11康熙24年09月-康熙25年05月温僖贵妃??

12/7康熙25年04月-康熙36年03月孝恭仁皇后??

13/8康熙26年11月27日-康熙48年06月敬敏皇贵妃和硕温恪公主仓津

14/9康熙28年12月07日-乾隆元年11月贵人袁氏和硕悫靖公主孙承运

15/10康熙30年01月06日-康熙48年12月敬敏皇贵妃和硕敦恪公主多尔济

16/11康熙34年10月-康熙46年庶妃王氏??

17康熙37年-康熙39年庶妃刘氏??

18康熙40年-生即殇敦怡皇贵妃??

19康熙42年-康熙44年襄嫔??

20康熙47年-同年庶妃钮祜禄氏??

养女/1康熙10年10月28日-乾隆06年12月恭亲王福晋晋氏固伦纯禧公主班第

注:生卒年月均为农历

关于立储

康熙要立储的缘由

第一,前朝历史教训。康熙帝的曾祖父**哈赤、祖父皇太极临死之前都没有公开确定并宣布皇位继承人,**哈赤死后由八旗旗主公推新汗,皇太极死后由实力较强的诸王、大臣议立新君。由此引起争夺大位的事件,几乎兵戎相见,使政权濒于分裂的危险。

爱新觉罗·玄烨第二,皇权旗权矛盾。皇权是指皇帝的权力,旗权是指八旗贵族的权力,二者有统一、也有矛盾。天命末、崇德末的皇位继承,旗权占主导地位。顺治朝由诸王、大臣议立新君的制度开始发生变化。顺治帝24岁病逝前,想不遵祖制,以从兄弟为继承人。但他的愿望没有实现。最后由顺治帝与孝庄太后、诸王、大臣等商量,决定由皇三子玄烨来继承皇位,四大臣索尼(正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遏必隆(镶蓝旗)、鳌拜(镶黄旗)辅政,皇权与旗权取得了折衷。康熙帝立皇太子,为的是强化皇权,削弱旗权。

第三,学习汉人经验。康熙帝学习并接受儒家经典,研究中原历朝统治经验,深悉预立储君有利于皇权的连续性与稳固性,是巩固清王朝统治的头等政治大事。他开始接受历代皇位继承的经验,特别是明王朝皇位嫡长制(正妻长子)继承皇位的历史传统。

第四,平定叛乱所需。当时发生“三藩”之乱,伪托“朱三太子”反清复明,以之为号召聚众起义,使康熙帝看到“太子”威力之大。他命杀掉吴三桂唯一的儿子、在北京做人质的额驸吴应熊,以丧其志,绝其望;同时,自己也立皇太子,以为身后预作准备,并有壮大声势、稳定人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作用。

第五,特殊原因。皇太子胤礽的生母是皇后赫舍里氏,出身显赫,她的爷爷索尼是辅政大臣、一等公,她的父亲噶布喇是康熙的领侍卫内大臣,她的叔叔索额图则官至大学士。赫舍里氏12岁嫁给玄烨,两人恩爱,但不幸在生育胤礽时因难产而死,年仅22岁。康熙帝与这位早逝的皇后感情很深。举个例子: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五日,赫舍里氏去世后第三天,梓宫迁于紫禁城西,直到二十七日,康熙帝几乎每天都去举哀;后来他亲自将梓宫送往昌平巩华城,从六月到十二月,他去巩华城34次,第二年又去了24次,第三年去了15次。有学者统计,从康熙十三年到十六年,他一共去了80次。这四年里,每逢腊月二十九,他都去巩华城陪伴亡灵。母因子死,子以母贵。康熙帝对这位嫡子格外关爱,决定改变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皇位继承制度,而实行皇位嫡继承制,预立胤礽为储君。

立储经验教训

锁子锦金叶盔甲(康熙****)作为一代圣主的康熙帝为什么处理不好储位继承的问题?

一、没有处理好皇帝与储君的矛盾。当时处于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向中央集权过渡时期,预立储君,包括皇帝、满洲贵族和储君本人都一时无法适应这种新的情况。比如,实行储君制度,就应当坚持储君不御政。皇太子御政,必然引发皇太子与皇帝的权力冲突。皇太子御政,必然从中植成党羽,与皇权相争。康熙帝一方面改革前代的皇位继承制度,建立储君;另一方面又让太子领兵从政,派皇太子和其他皇子参与各种军政事务,其本意是锻炼和培养皇子,让他们为国家建功立业。皇太子权势的增长侵犯和威胁了皇权。无形中朝廷里似乎要出现两个中心,至高无上的皇权受到侵犯。康熙帝事与愿违,陷入旋涡,遭到失败。

第二,没有处理好太子与皇子的矛盾。明帝国诸王“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清朝诸王“内襄政本、外领师干”,这样太子与皇子便发生矛盾。康熙帝本意是培养教育皇子,却使他们增长了对权力与财富的****。这不依康熙帝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皇太子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诸皇子成人之后,赐封世爵,分拨人口,建立府第,设置官署,对内临政,对外领兵。各自所属人员又“各庇护其主”,甚而纠集党羽。这本身就容易与皇权产生某种矛盾。如果设立皇太子,其地位高于诸王,近于皇帝,又必然为诸皇子所不容,使矛盾更趋复杂。康熙帝两立两废皇太子,既是皇帝与储君矛盾,也是太子与皇子矛盾尖锐化的集中表现。

第三,皇位继承制度死结。清朝的皇位继承,无论是汉人嫡长继承制,还是满洲贵族公推制,都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也就是没有跳出“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家天下的窠臼。只有推翻帝制,实行共和,历史才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清代立储制,为康熙帝所创,虽思之久远,却事与愿违。这不是康煕帝无能,而是皇位继承制结下的苦果。后来雍正帝的“秘密建储制”、慈禧太后的“懿旨立储制”,都不能解开皇位继承制度的死结。6岁的同治、4岁的光绪、3岁的宣统继承皇位,说明清帝国已经走进“家天下”的死胡同。以自由民主制取代封建君主制,才是历史之趋势、世界之潮流、时代之必然、民众之所望。

历史地位

《全球通史》的评价

皇寺广场大型雕塑——康熙皇帝

康熙有理由这样自信。他统治的大清帝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就连那些自命不凡的欧洲来访者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第35页]。

1.5亿甚至更多的天朝(大清帝国的臣民这样称呼他们的国家)臣民,正经历着一次经济、文化复兴[第35页]。

这次果断的行动标志着康熙漫长**统治的开始,在他当政期间,大清帝国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社会繁荣稳定、文化成就卓越。[第46页]

城市手工业如棉纺织业、制陶业等也已从17世纪三四十年代经历的萧条阴影中走出来,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甚至还超过了以前的生产水平。[第53页]

康熙曾有过几回巡视,他不但视察公共工程、宽赦囚犯、聆听民间疾苦,而且还亲自审阅那些有志向的举子的科考卷子。一位为此而吃惊的教士写道:“康熙甚至会召见那些地位低下的劳工和农夫,并以一种友善可亲的态度同他们交谈,这使他深得人心。”也许是因为经常外出巡行,并能亲临下层,康熙学会了识别18个省中的13个省的方言。[第54页]

他伤感地写道:“我已准备将这份诏书作为我一生的总结”,“我深恐黎民百姓并不知道我内心潜藏的痛苦”。55年的统治耗尽了这位皇帝的精力:“虽然我已步入老年,但仍不能精心地休息一会儿,因此我认为整个国家只不过是一只弃履,所有的财富都只不过是泥沙而已,如果我死了,没有发生动乱和灾难,那么我也就瞑目了。”五年之后,康熙不幸染病逝去[第55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没有了 目录
新书推荐: 魔兽萌宝:妖狐娘亲不好惹 恋上你的宠:狐狸王爷俏王妃 情人眼里出妖怪:月烨 凰惊天下:倾世小妖妃 一念相思起 御狐先生 不死龙尊 神灵仙境 灵魂禁区 乾玄九龙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