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马家丫头开秤了(1/2)
第一百一十五章 马家丫头开秤了
一边收稻,一边收茧子,老马家如火如荼地忙了起来。
还不等苏京那些茧商赶至上家唐码头,甄肥肥就已开了秤。从村里请了几个机灵的小工,帮称称茧子抬抬货什么的。
在这之前,甄肥肥也曾做过葛藤丝的生意。凭其良好的信誉和为人厚道,在这一带也积攒了些名气,有点好名声。
有些信得过马家丫头的****,当天就将茧子卖给了甄肥肥。也有一部分****持观望的态度,待那苏京的商人前来收货,两厢一对比,终于不再迟疑,将货卖给了甄肥肥。
前一天,甄肥肥便让老人将存在上家唐的银子取了来,并且兑换成了碎银。一小包碎银摆在案上,甄肥肥好似坐堂郎中安坐在桌后,等着人送货上门。
甄肥肥收货很有一套,对茧质有极其精准的把握。这收茧子就好比大夫给病人看病,望闻问切,可一道都不能少。
一革篓茧子送来,甄肥肥首先就是看这茧子的白度和个头,茧子白净、个头大者为佳。看完了,接下来就是摸了,蚕茧是潮是干,干度如何一摸便知。若是摸不出来,就得问问这茧中的蚕宝宝自个儿了。
但见甄肥肥伸出三只手指,钳着一颗茧子,轻轻地放在耳边摇了摇。茧子若干了,里面的蚕就会化成蛹,摇起来有声响。茧子干潮与否,一摇就见分晓。
茧子收下后,由小工送至屋子最头那间房放好,等货足了,一起烘成干茧。
第一天坐在家中收茧。上门的人虽不少,可总归有限。第二天甄肥肥便改变了策略,决定带着两个人上门收茧。
甄肥肥为人厚道,办事干脆,价钱给的合理,加上嘴又甜,一下子就赢得了不少大婶们的好感。有时候到了一户人家,碰上茧子没摘的或是可以摘却还没摘的,就带着两个小工帮着人家一起摘茧子。
人多力量大,一两张蚕种花上个把两个时辰就摘完了。人家乐得轻松。少摘点茧子省点工夫不说,也免得挑着大担小担的胆子跑到上家唐,跟那些脾气大得死人的老板老板娘讨价还价。
再说甄肥肥给出的价,上家唐的那些人怕是还给不到这个数,不卖的人就是傻子了。
一传十十传百,没过两天附近几个村子都知道马家丫头在收茧子,干脆也不去上家唐了,直接就将货送到了老马家来。
有时候甄肥肥不在家。就让老人代收。老人学东西上手很快,甄肥肥只教了他几次就掌握了要领。不过唯一不足的,就是老人太吝惜钱财了,一门心思想替她省钱让她多赚点,在斤两和文把钱上常常和****们闹得不愉快。
所以甄肥肥每次出门前都不忘提醒老人,老人也晓得自个儿的问题。满嘴答应。但到了人家送货上门的时候又总是控制不住,毛毛在的时候还能帮着提醒一下。要是不在去了私塾,也由得他自个儿了。
当然,老人这么做也并不能说他错。毕竟蚕茧生意差价并不大。还总是喜欢赊秤,要是不拐别人点秤或是扫扫尾子。想要赚点钱还真不容易。
不过打从她做生意的第一天起,就不想靠着这些法子赚钱。并不仅仅是因为什么所谓的原则。也是因为她清楚地明白这样做只能挣点小钱,绝不会弄到什么大钱,弄得过火了只会招人反感。
只有将生意规模扩大,质量提高,经过加工提高差价,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开拓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渠道,才是挣钱之道。
****们渐渐摸清了老马家的这一老一小,知道小的比老的出手要大方,所以总是挑着马家丫头在的时候来。就算甄肥肥出去收货了,等也要等着她回来才说卖货的事。
不过这马家丫头虽然比马老三出手大方,但为人实在太过精明,眼睛比晚上的猫还要利,两只手就像是灵活的铁钳。藏在革篓中间几个个头小的坏茧子,也能被她三两下于谈笑风生中不动声色地摸出来。
心有戚戚焉,那些想趁着量多浑水摸鱼的****们便将心思打到了老人身上,想着吃点小亏,将次货一起卖了得了。哪晓得这马老三眼力没她闺女好使,收货的水平也没她女儿那么高,可人家性子慢、有的是工夫,做么事都一副不疾不徐的样子。
一革篓茧子到了他手里,慢慢翻慢慢摸,摸完了还学着他闺女慢慢摇。从上一直看到下,有时干脆将货倒下来瞧,这么个弄法,次货藏在哪儿还不都得被他挨着顺儿的翻出来?
后来****们总算是明白了,这马家的一老一小都不是省油的灯。一个有她的神仙道,一个有他的神仙方,搁哪头都讨不了什么便宜!
…………
收茧子的第三天头上,今儿是最忙的一天,从早上到晚上,不断有人上门。直到月上中天,甄肥肥才送走了最后一个大婶,捶着酸疼的腰从茧房里出来。
老****贴在锅台上,拿着个水瓢不断地往锅里添着水。在她的面前放了一个小盆,盆里放着米粉之类的物什,老****就着微弱的灯光深一下浅一下地揣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