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拒用中储券(1/2)
钱庄公会全称上海钱银业公会,在民国时期,坐落在宁波路276号。上海最早的钱庄是由一位绍兴籍的商人开设的煤炭店,在经营煤炭的同时,也兼做兑换银钱。后来,逐步做大,放款于船帮与店铺之间,之后,又形成了钱业,钱庄的雏形形成了。
宁波路上的钱庄,鼎盛时期就达80余家。
这天宁波路上车水马龙,将这条原本就不太宽的马路,挤得水泄不通,人力车,小轿车,行人穿梭其中,大大小小的钱庄一家接着一家,什么裕康,宝大,信生,宏源,泰兴等钱庄的灯箱牌,一个挨着一个,蔚为壮观。
一辆人力黄包车正飞速的穿梭在大街上,朝着宁波路上驶去。车上坐着的是头戴礼帽,一身黑色洋装的梅可卿和身着中式衫裤的梅昌鸿。
黄包车驶过一群人,前方排着一条长龙的队伍,引起了梅可卿的注意,她不禁问车夫道:“师傅,这么多人排队,这是在做啥呀?”
“先生你不知道吗?买米啊,唉,米价又涨啦,原来一石卖到400法币的,现在要845元法币,唉,还没有货,老百姓买不到米啊,只能连夜就排队等在米店前啊。”车夫大声的说,深怕坐在后面黄包车里的客人听不清。
“那这些人晚上就开始来排队了,是吗?”梅昌鸿问道。
“是啊,先生,你们一定是大户人家吧,现在市面上有钱都买不到米啊,唉!这米都不知去了哪里了,钞票贬值的厉害啊!”车夫加快了速度,向着宁波路上驶去。
“一定是有人大量的囤积米粮,直到市场无米可买的时候,就高价抛售,赚取黑心钱,唉。”梅昌鸿气愤的说道。
可卿望着那群等在米店前一个通宵的买米的人,叹了口气道:“当今世道,竟然有如此之政府,置百姓利益不顾,中饱私囊,囤积物资,从中渔利,实所未闻。”
黄包车叮铃铃稳当的停在了宁波路276号门口。
今日参与钱庄公会会议的,其中不乏胸挂怀表,长袍马褂的先生,也有西装革履的年轻俊杰。
钱庄公会的前身是晚清时期的船帮会馆,后来改为钱庄公会。梅可卿脚步刚跨出车厢,就听见一声:“梅掌柜,在下恭候多时了。”
梅可卿循声而去,原来是恒丰钱庄的马掌柜。
“这位是……”马掌柜看着梅昌鸿,疑惑道。
“哦,在下梅昌鸿,梅掌柜的长兄。”梅昌鸿欠了一下身子。
“哦,原来是梅少爷,幸会,梅老太爷今天没来吗?”马掌柜问道。
“家父年事已高,腿脚不太方便,故以后的钱庄公会事宜,不再出面。”梅可卿大方的说着。
“好,今天与会的各大钱庄掌柜的都到的差不多了,就等着梅主席呢。”马掌柜笑着说。
梅可卿感觉今日与会的钱庄老板中,多出了许多新面孔,正在疑惑中,马掌柜似乎看出了可卿的疑虑,拉着可卿一旁,悄声说:“现在宁波路上又多出了二十来家钱庄,据说都是汪政府的人。”马掌柜将“汪政府”三个字的声音压得很低,还不时的左右看看。
“哦,这就奇怪了,照理,新进入公会的钱庄,程序上是应该对股东以及经理人的身家,资望严格审查后,再有全体公会会员投黑白子表决入会的,这样才能保障钱庄的信用,可是……我不知道这些新钱庄的设立,有没有通过这些法定手续?”梅可卿一脸疑惑。
“嗨,哪有这些程序啊。”马掌柜说到此,机警的四周看看,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继续说:“这些个新庄啊,嘿嘿,都是76号的皇亲国戚啊,他们都不需要通过钱庄表决,只要向汪伪财政部递上一根条子,就可以拿到营业执照了,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了钱业公会会员了。”马掌柜伸出手指,做了一个七字的手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