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吴甡的思虑(2/2)
延绥镇军政系统不能发挥作用,所以也就没有官员出面对这些人进行管理和处罚。致使这些人的党羽越来越多,他们也越发胆大妄为,最后直接掀起了叛乱,这就是军余们为盗的根本原因。
逃卒、饥民、军余们相继为盗的例子屡见不鲜,这是这些贼寇在刚开始作乱时还没有那么多的组织,影响力看起来很小。地方官府们就视为平常,致使各地都没有防备,等贼寇势大之后就出了大乱子。
等到地方官们发现事情的严重性之后,就纷纷上报调来了官军开始镇压。可是调来的边兵们大都与盗贼中的人相识,临阵时他们甚至还会站在一起互相聊天。
因此边兵在和盗贼相遇后,会出现私下里谈判摆平事端,而不付诸武力的局面。有时盗贼们会主动割下自己部众里的老弱病残的首级,用这些帮助边兵们交差献功。有时将辎重遗弃,任凭对方随意抢掠。
然后上下转相欺瞒,将盗贼赶出境外,就上报荡平盗贼。每日每月的玩忽职守,最后就造成了陕西猖獗的贼乱。去年延绥镇因为勤王军东调出关,造成了全镇兵力的空虚,贼乱就趁此做大,当时人心惶惶,连延绥镇的镇城都差点保不住。
所以在治理延绥镇的问题时,除了要赈济饥饿的军民,还要催促延绥巡抚洪承畴好好整顿延绥镇的吏治,对于一些庸碌之辈绝不能手软。
想到这里,吴甡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自从进入陕西开始赈济工作以来,他见到了太多庸碌无为之人,让负责赈济的他感到十分失望和愤怒。
唯一让吴甡敬佩的,只有一个西安府的推官史可法办事相当勤勉。史可法不仅迅速又仔细地完成了赈济工作,而且表现地十分勇敢。被吴甡临时北调延安府的他,在流贼还没退去时微服出访,一个人骑着马就跑遍了各处的乡村,苦心完成工作的态度简直就像是戏文里传唱的人物。
吴甡认为史可法是个杰出的人才,以后的成就一定不小,所以接连向朝廷上疏赞扬他的功绩。所以吴甡在和陕西抚臣练国事,以及还留在陕西境内的按臣李应期商议过后。就委任史可法全权负责延安以南州县的赈济,与负责延安以北州县的抚臣洪承畴相对应,算是相当信任史可法了。
“大人,派出去打探的人都回来了。”吴甡的下属在这个时候突然前来汇报,打断了吴甡的思绪。
“调查的结果怎么样,粮价有下降的趋势吗?”站在荒野中的吴甡回过了神,询问起部下的工作结果。
“延绥镇各地的粮食价格都降下来了,之前斗米六钱的,现在下降为五钱五分。豆麦五钱的也已经下降到了四钱五分,而且随着山西省的粮食不断运进来,粮食的价格还在不断下降。”属下如实的汇报着收到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