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六真伉俪,玫瑰花车。(1/2)
马太医对苏学士钦佩不已,对此地土生土长的柏塘茶很感兴趣,喝了一杯又一杯,学士忍不住开始笑话他了:“马先生,马大人,老夫曾被佛印封为‘苏七盏’,就是喜欢一次畅饮七杯茶,你行吗?”
“行呀,写诗作赋填词习书,老朽不是您的对手,在饮茶方面,还是有的一拼的,甘愿向您看齐,但是,我可以屈尊为‘马六杯’。”
相互一询问,原来学士比马太医大了9岁呢。
说罢,二人开怀大笑。还一边笑,一边比赛饮茶的“海量”呢,见朝云有些疲惫,马太医还多次为她续茶,弄得朝云有些过意不去,拒绝道:“马先生,您不必如此照顾我,你们一行出门在外,挺辛苦的,我自己来就行了。”
“诶,朝云,苏夫人哪,请不要客气。今天为大伙准备午餐,辛苦了。你瞧我们的苏大才子,声闻朝野,佳作无数,全凭你的鼓励与照顾呀,只有你的身体安康了,学士才能写出更多的诗文以流传后世嘛。”马太医激动地说,朝云则不再推辞了。
朝云为大家泡了两种茶,一种是绿茶,一种是小叶种紫芽茶。
马太医一一品着这两种口感独特的柏塘茶,好奇地问:“仁兄,这茶为何这么好喝?”
苏轼庆幸自己对什么皆有探究,不至于在马太医面前马失前蹄,如数家珍,自豪言道:“这柏塘山茶,茶香浓郁,清甜可口,风味独特,名为山茶,自然就是此地的山珍啰,特指生长在象头山范围的柏塘镇山茶。罗浮山茶起源于晋,兴盛唐代和咱大宋,而柏塘镇是罗浮山山茶的主产区。在博罗县,柏塘山茶最为传统、种植分布最广、茶叶品质最佳,因而柏塘山茶顺理成章地被公认为罗浮山茶的代表。而地势呢,也利于柏塘茶的生长,群峰相连,峡谷纵横,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如同一个天然的小盆地。巍巍象头山,幽幽溪流水。此地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气候、湿度、土壤等自然环境极为适宜山茶生长。好山出好水,好水出好茶。”
“好茶养出好诗人!”马太医也是一个十分风趣的人,顺势夸道,在座的全都开怀大笑。
马太医不遗余力地发挥着自己医生的作用道︰“无论是柏塘茶,还是其他绿茶,对于保健都是极有好处的,对于您那贵恙也有缓解作用。”
“多谢先生的叮嘱。人,若不自助,别人再如何进言,又有何作用哉!”苏轼朗声放旷,赞同道。
又要听故事了,大家想,再急着赶回去,也不在此一时半会的,又纷纷围拢来。
苏轼想:既然马贤弟如此爱茶,与老夫同乐,那就讲两个有关品茶的趣事吧。
想罢,悠然道:“在南北朝时期,喝茶这样风雅的行为曾经一度被称为‘水厄’。‘厄’者,困苦、艰难也,各位肯定要问,这糟糕的感觉,如何与喝茶扯上了关系呢?原来在晋惠帝司马衷时代(公元291~306),有个叫王蒙的人,特好饮茶,相识者凡是从他门前经过,只要被他发现了,必请进去喝上一阵,碍于面子,相识者只好舍命相陪。爱喝茶的人,自然欣然同往,而不爱喝茶的人呢,简直苦不堪言,可谓在劫难逃也。不饮又怕得罪了主人,只好勉为其难地皱着眉头喝。久而久之,士大夫们一听说‘王蒙有请’,便打趣道:‘今日又要遭水厄了!’”
“哈哈哈,这这的确是无数个茶趣事儿中最为有趣的一种。王蒙喝茶能够喝得让人落荒而逃,恐怕全世界只有这一人吧。”安全笑着嘲讽道。
“没想到,古代的人们,竟然如此抵触饮茶之事,把喝茶当成喝药那么难受呢,还真没有听说过,这趟的确没有白来。”凤吹箫,也就是贤妃娘娘,首次听说此等怪事,众人也连连称是。
今生我素无大的建树,但是朋友甚多,比如刘攽吧,这老兄享年六十七岁呢,不知我能否活这么久长。他出自诗书世家,祖父刘式南唐时举进士,入宋后,官至刑部郎中。父亲刘立之与叔伯四人俱举进士。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专职汉史。为人疏俊,不修威仪,喜谐谑,数用以招怨悔,终不能改,但人各有性,别人看不惯他但是老夫一直看得顺眼。”﹙注,攽,音同“般”。﹚
“他也爱喝茶不成?”安宁急切地问。
“刘兄在长安时,喜欢上一个叫茶娇的女子,茶娇漂亮而聪明,刘攽常和她在一起饮酒作乐。后来刘攽被召还入朝,茶娇为他送行,二人喝了一夜的酒,临别刘攽还作了一首诗:‘画堂银烛彻宵明,白玉佳人唱渭城。唱尽一杯须起舞,关河风月不胜情。’到了京城,欧阳修出城迎接,见刘攽无精打采,像被人吸干了骨髓一样,便问原因,刘攽说:‘一路走来,亲朋好友摆酒款待,酒喝多了,因而生病。’欧阳修有意戏谑他,便故意叹气道:‘贡父哪,(刘攽字)不只酒能让人生病啊,也许茶(注:该处意指茶娇)喝多了也会病的,是吗?’
刘攽只好难为情地敷衍道:“欧阳老师德高望重,您说是什么,那么,就是什么吧,原来,没想到这茶叶也能害人哪。”
“以后,什么茶可以多吃,什么茶必须少饮,可要分清了。”过一阵,苏轼接着述说︰“欧阳修还极力劝勉了一番,没想到刘攽口事情非,诺诺称是之后,则又故态复萌了,温柔乡中,即使溺毙,也难以自拔,可谓‘兴尽不归舟,沉醉不知归路。’”
听完这个故事,众人皆哄堂大笑,笑声几乎掀翻了房顶。
“早就听说我们宋朝是个读书人的天堂,大人,最后给我们讲个你们读书人的故事吧。”马太医像一个还未吃饱的孩子。
“宋庠、﹙庠,音同“祥”,意为古代的学校。﹚宋祁兄弟在安陆求学时,很清贫。冬天有客人来访,宋庠对宋祁说:咱们没什么可招待的,只有这把祖传的剑,剑鞘上的包口银子大概有一两,可以换些酒菜来。宋祁苦笑道:冬天吃剑鞘,等过年就该吃剑了。二人及第入仕后,宋祁经常通宵达旦地和歌妓们醉饮嬉戏,宋庠听说后,便派人送去口信,说:听说你昨夜燃灯夜宴,穷极奢侈,成何体统,不知贤弟还记不记得某年上元夜,我们一起在某州州学内吃糠咽菜的情景吗?以此提醒弟弟不要忘本。未曾想的是,宋祁看信即回复:不知某年某月某日同在某处求学,吃糠咽菜到底是为了什么?”听罢,在坐的美人武侍等人再次笑得不得自控,纷纷抚着早已笑疼的肚子,感叹道:“吃糠咽菜是为了不吃糠咽菜”,“今天吃苦,是为了将来享乐”,“吃糠咽菜是为了将来今朝有酒今朝醉。”“这老兄,肯定喜欢唐代的罗隐,而且喜欢到了骨子里,你们听,‘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大家再次笑得一塌糊涂。
时候不早了,贤妃催着武侍们赶紧回宫,凤吹箫道:“虽说是才子之乡,但是的确太不方便了,所以,尽快打道回府。”苏轼夫妇也不含糊,忙着收拾了礼物,他找来《满庭芳词》、《京酒帖》、《屏事帖》、《元祐八年南轩记梦》、《杜甫桤木诗卷帖》,鸿篇巨制《书方干诗卷》、唯一大草作品《梅花诗帖》、宋拓本书法墨迹《书林逋诗后》等书法真迹,朝云耐心地严严实实地将这些精品捆系妥当。
“这是我平生的心血之作,献丑了,希望能得到万岁的笑纳。请各位路上谨慎一些,请大人们精心保管好为谢。”
马太医与苏轼早已称兄道弟,相识恨晚,时至分别时刻,彼此万分不舍。他不得不回京复命,再次叮嘱学士要保重身体,不负朝廷的恩情。
安全将学士拉进屋,低语道:“这是文后娘娘勤俭节用所攒下的五十两黄金,希望您与朝云大姐多买些去火保身的佳果,比如苹果,是他特意嘱托我的,让你俩每日均要各自保证一枚。简言之,这是文后为您送来的营养费。另外,像荔枝,这种迷人惑心的水果,以后就要忍耐住,一定要少吃啰。因为,苏大人与文妃娘娘同是巴蜀儿女,这是娘娘特意交代于我的。”
“怪不得娘娘与你都是热情豪爽,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不屑于斤斤计较之贤辈。”朝云深深地懂得她的相公。
“仁爱之娘娘,就是与众不同,心细如发,情暖人心,娘娘如此挂牵老夫,我又岂能将身体当做儿戏?请大人代我向万岁与文后请安。”苏轼激动得再次掉下泪来,朝云也不断地擦拭泪眼。
安全一行谢过苏轼的墨宝,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