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篇 死兆(2/2)
“可以这么理解。”
“那么......”宴一终于提出了那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未来曾有被改变过吗?”
“所谓的预知......是否是可以被打破?”
“......”
“没有......虽然我很希望告诉你有。”足葵万分艰难地回道,肆意而深沉的悲伤此刻笼罩了她,宛若掉进绝望的谷底。
“从来就没有人,能够打破预知的束缚......”
“从来......都没有......”
也就是说,被预言之人一定会死......么?!
也许死亡不可怕,但等待死亡的过程却比死亡本身还要恐怖。
......
那么,被预言之人就一定会死么?
宴一的答案是......不见得!
至少他有百分之五十的把握可以规避掉所谓命定的死亡。
所谓的预知,其实只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因果律,另一种就是对未来可能发生事件的概率预测。
前者避无可避,无论过程会有多曲折,既定的因也只会造成既定的果。这种情况就好比是上了死神的黑名单,无论你如何挣扎、甚至多少次逃过死亡,你的结局依然不会有任何改变——差别只在于是何种死法而已。
而如果弥罗的预知是后一种,那么中间就有很大的操作余地了。
所谓的预知,事实上就是对情报的强分析能力。通过人脑对搜集来的大量情报进行整合、分析,再将其与人类的想象力与智慧相结合,并使之升华到现实的层次——预知就完成了。
按照理论来说,其实只要人能够掌握足够多的信息,并且有着相当精度的情报分析能力,那么人对事物的判断,就有很大程度会是正确的。
而当这种判断正确率上升到了足够高度之后,那么它就成了预知。
举个恰当的例子。
比如说,你看到路面前方有一滩积水,然后你综合了路面的情况、自己的步速、鞋底的摩擦力状况、周围环境的安全程度......最终你判定你能够安全绕开这滩水。
而事实上你也的确这么做了。
当然,要是你情报收集不完全,比如说你没注意到头上有个摇摇欲坠的花盆,那么你最大的可能就是被一花盆砸进坑里——这就属于判断失误了。
这就是最简单的预知。
当然真实情况也要远比这复杂得多,但有一点无可争议,那就是预测者看到的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未来,而只是他眼中计算出来的、最有可能发生的未来。
......
那么,弥罗的预知又是属于哪一种呢?
脑子里百转千回,宴一的脸上却是波澜不惊,“那么告诉我,你现在找我出来是为了什么?”
“我可不相信你大晚上的出来只是为了和我聊天。”
“的确,”足葵直直地望进宴一的眼睛里,“我有一事想要相求阁下!”
她面向宴一行了一个五体投地的大礼,“在我临死之前,我还有必须要做的事要完成!”
“......”
宴一眼神复杂,“为什么......要选择我?”
“因为......只有你,是只有过去而没有未来之人!”
“!!!”宴一瞳孔陡然放大。
“所以也只有你,才有改变既定未来的机会!”
“拜托了!”
......
那一晚具体发生了什么,其他人不得而知,但当第二天启程的时候,一股难言的压抑却笼罩在众人心头。
仿若一呼一吸都带着难以言喻的重量。
暴风雨,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