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三个选择(2/2)
“荒唐,你以为策反一人这么简单,你这边说起兵就起兵,他那边说反就反?”
“不试试怎么知道!”
“可你这一试就是三万条人命!”
“我说刘令君,你是否因为跟刘繇同为汉室宗亲,不想我们征东将军打过长江,所以才找这么多借口啊?”
“你,简直无理取闹!”
“哼哼,我看……”
“好了,不要吵了!”刘勋还要再言,结果被袁耀打断。
前面刘勋和刘晔争论的还算言之有物,现在就是存粹的吵架了,再让他们说下去也没意义了。
不过袁耀也算明白了,他现在正面临着三个选择——
一:坑杀俘虏,马上率领全部刚打完胜仗,士气正旺的老兵进攻江东。若抛开感性和道德来讲,此策时机最佳,可为上策;
二:收编俘虏,然后几天后率领五万多乌合之众进攻江东。此策错过了最佳时机,但却换来了众多炮灰,也是可行之策,所以可为中策。
三:训练俘虏,一个月后率领五万多可战之兵进攻江东。此策最为稳妥,但太过被动,有被荆州水军趁机而入的危险,所以可为下策。
袁耀低头仔细思索一番,然后深深喘了口气,最终下定决心的对众人道:“我觉坑杀降兵之事不妥,不是都说杀俘不祥么,还是先行收编,然后马上视机进攻。荆州水军号称十万众,就算被我们俘虏两三万还有一大半,我不认为他们会给我们磨蹭的时间,所以,过江需尽快!”
袁耀在下令不杀俘之后,顿时觉得心情一松,眼前也清亮了不少。
他不知道在这乱世之中,自己几年之后会是个什么样的人,会不会像白起那样杀人不咋眼,视人命如刍狗,但至少现在让他下令坑杀几万人,弄个万人坑什么的,是绝对办不到的,所以袁耀最后还是决定放弃这一次绝好的进攻时机。
在人命和机会之间,袁耀最终还是选择了前者。
“若是主公知道公子为了几万降军,放弃一次打入江东的机会的话,恐怕会怪罪公子妇人之仁的。”
老将张勋突然不闲不淡的说道,甚至连袁耀的称呼都故意从将军变成公子了,很明显是对袁耀的决定很不满。
袁耀闻言眉头一皱,脱口而出道:“都是中国人,内斗还杀的那么狠干什么!”
即便没读过《左传》里的“华夏为中国也”,汉朝人对中国这两个字也是能理解的,但对于把诸侯之争比作内斗就未必认可了,因为在他们眼里没什么中外之分。
后世有人说华人是“内斗内行,外斗外行”。
袁耀觉得“外斗外行”这个评语或许有些草率,最多是个外斗新手而已,因为中国古代地理环境太封闭了,没什么机会跟老外打,经验不足。
不过“内斗内行”袁耀觉得确实是实打实的,这世上屠杀汉人最多的就是汉人自己。
不过跟汉朝人讨论这个话题有点早了,袁耀决定等以后有机会带他们干老外的时候再说吧,至于现在,只能强制执行。
“……”
袁耀起身,庄重而又斩钉截铁的下令道:“不光是俘虏,以后凡是汉人、华夏人、中国人,皆不可随意屠杀!这是军令,不得有违!”
“……”
众人一开始没有反应过来汉人、华夏人和中国人的区别,搞不懂这条军令的意义,但马上就意识到袁耀是认真的了,那么不管有什么意义,他们也只能应诺。
鲁肃突然站起身来到袁耀面前,郑重的对其行了个大礼道:“属下先代这数万荆扬生灵,谢过主公仁慈!”
坑杀之策虽然是鲁肃提出来的,但那是他作为属臣应尽的责任,不代表他想这么做。
“主公(将军)仁慈!”
所有人都得跟着鲁肃一起恭维道,不管他们心理同不同意袁耀的决定,这是礼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