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三条法令(2/2)
这样三条法令加在一起的改革,可以说不但没有让投靠袁耀的世家有任何损失,甚至还能借机兼并一些田产大赚一笔,并且还得到了官职和权利,只不过是换了一种生存方式而已,比之商鞅的变法要温和多了,这样世家要还是给脸不要脸,那袁耀就只能下狠手了。
改革是必须要进行下去的,根据中原的情报,曹操已经开始如历史那样的开始屯田了,这个政策会让他像地主一样直接向农户收五层的高额地租,这代表他以后就不会再缺粮食。
而身处扬州的袁术父子要想跟其竞争,拾人牙慧再玩屯田肯定不行的,必须的另辟捷径。
袁术的淮南再加上还没全部拿下的江东,也就是整个淮扬地区,论土地面积不比中原的兖、豫、青、徐、司隶等地区小。
但中原属于平原地形,人口密集,到处都是适合耕种的土地。
而淮扬地区则大多是山地地形,人口稀少,数量能有中原的两层就不错了,所以双方若是采取同样的发展模式,那么袁氏父子必输无疑。
否则历史上的东吴怎么会死活都打不进中原,最后被逼无奈,只能从盟友刘备的荆州咬下一块肉来发展自身,导致吴蜀外交上产生了无法弥补的裂痕,最终被魏晋所灭。
袁耀要是不想学东吴就得另谋出路,特别是农业生力上必须得胜过中原诸侯才行,更何况对手还是曹操。
农业是需要大量人口的产业,系统的克隆人虽然各个都是技术精英,但现在由于数量过少,所以暂时帮不上忙,只能先从工商入手。
那么提高农业生产力就只能从制度上着手了,于是农业改革势在必行,否则竞争不过曹操。
除了农业以外,还有就是世家问题也需要改革解决。
孙策、周瑜、鲁肃几人在两年前就开始为孙策独立在江东布局拉拢世家,如今虽然被袁耀打乱了原计划,但是他们两年时间的布局成果却是不能就这么忽视的。
估计现在就有很多江东世家暗中等着孙策有所行动,期待他带头把袁耀这个外来人赶出江东。
鲁肃曾言,没有江东世家希望袁氏入主江东,侵占他们的生存空间。
也就是说,袁耀在江东的民心比孙策而言,先天就处在弱势地位。
若不改变这种形式,那么袁耀就永远无法在江东站住脚,特别是帮孙策入主江东的主谋周瑜到现在还不知所踪,袁耀和鲁肃都无法得知他在干嘛,但可以肯定,一定是身在暗处谋划着什么。
孙策和周瑜一个在明,一个在暗,对袁耀的压力还是很大的,所以通过改革把一些世家强制跟他捆绑在一起,剩下那些死心眼的宁可打趴下也不能留给孙策和周瑜利用,这样才有可能得到一个稳定的江东,否则很有可能最后还是给孙策做了嫁衣。
不改革,袁耀在江东的民心可能就是0,别看他现在占领丹阳顺风顺水,但只要一有事,各地世家百分之百全都反水。
改革后,至少会有一部分世家投靠,那么民心可能就上升到50了,甭管他们是自愿还是被强迫,至少利益已经跟袁耀开始捆绑,这样在面临反水的选择前,自少会考虑考虑得失,袁耀要是能再给他们一些好处,或许就坚定的跟他站在一起了。
例如增加他们田地的持有量;给他们宣纸的销售权;官府专营的盐铁分销权;未来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经销权等等等等……
有系统的帮助袁耀就不信收买不了这些古代人!
就如袁耀曾经说过的那样,他要将江东变成他的五指山,这样孙策才会老老实实的给他取经。
最后还有个最严重问题,袁术历史上可是在197年就称了帝的,也就是两年后。
袁耀身为嫡子,利益已经无法选择的跟袁术绑在了一起,如果不在袁术犯浑前打造一个稳定的江东,那么袁耀这个穿越者可能就要提前谢幕了。
所以他根本没有时间像二张所说的那样平定江东后慢慢发展,无论是曹操、还是周瑜、或者是他的便宜老爹都不会给他这个时间!
他必须争分夺秒,哪怕有系统也不能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