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一战成名(8)(1/2)
王皓是有私心的。
他看见这些消息已经将青云榜之争冲击得七七八八了,三位大儒已经起身欲走。他们走了没关系,可是我这闯关只剩最后一哆嗦了,若你们走了,大家走了,这三关算不算数啊?
关键是华桐紫还没救出呢,办事总不能办到一半吧,之后的烂帐该怎么算?廖文青以后再找华桐紫麻烦该怎么办?李凡不是说过只要自己闯过这三关,华桐紫赎身的事便包在他身上了?只能是先刺激一下这老小子,将这些事情办清再走了!
此时的士子们被李凡一言抢白,又没人敢言语一声,正憋着一口气呢,也是希望王皓有大作问世,能驳得了三位大儒。只是不知这王二少爷又有什么大作问世。不过,想想,一夜之间……不,是一个时辰之间,要能作出三首力压众儒的佳作,那也是神人了!
是以,李凡的一问亦引得台下士子轰然。
十多年间,朝廷抽筋砸骨,抑武扬文所为便是防武人得势,军队坐大。如此一来,似乎朝局稳固了,但随之而来的便是大德朝赖以依存的铁脊梁被砸断了。
随着铁血军烟消云散,不知所踪,国之长城被毁。而文人得势使得基层民众只知舞文弄墨、风月佳人,竟无一丝气血可言。
长城毁固然可以再筑,但脊梁断却是再塑极难。
朝中自然也有公正清明之臣,百般呼吁,但还是收效甚微。如李凡、朴公等,虽在野却忧庙堂的权贵大儒也极尽所能想复德朝之威,但却总是无功。曾经十万铁血军独挡一面抗击匈国三十万铁骑的光辉一去不还。
而王皓如今却说得极为轻易,竟然能以诗词之力挽救民族自信。别说士子们不信,连台上的三位大儒也只当他是年轻狂言。
“家主说了,王公子若能以一词调动在场士子之信心,那怕扬一丝气血,有了那同仇敌忾之心,这第三关便算过了!”老者扬脸抱拳,神态恭敬,但语气却是存疑的。
“既然如此,小子勉强一作,看能否入得众位法眼了!”王皓说罢,也不待别人说什么,提起桌上毛笔,沾上墨汁便一路疾书。
台下士子自然是心中存疑的,小声议论者不在少数。
大家都认为王皓说得太过简单了,可是,十几年的积弊要靠几句诗文一扫而空,似乎有如天方夜谭。怎么可能做得到?这是大家心中的疑问。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王皓写的是狂草!是黄庭坚最为出名草书,龙飞凤舞!
“此子笔力恍惚,出神入化啊!”仅看到字,崔太学便叹服。
那是,王皓心中自然是得意的。要知道,黄庭坚晚年时,人谓之‘草圣’,既可知其书法功力。
王皓虽然得意,但心中的一丝不解却始终未忘,为何自己书法功力会精进如斯?
待老者吟至:“……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台下士子已然气愤填膺,昔年铁血军不分阴晴,转战南北,为收复中原而征战四方的形象毅然立于他们眼前。
台下虽然年青士子不少,但三四十岁的士子却是颇多的。古时科举极难,老话说五十少进士,便是说的五十岁考得进士还是算年轻的了。是以,许多的士子是知道那一场血流成河的大案的。
“四边不靖,四海不统何以高枕?”朴公低头自语,蓦然,他眼中清光四射,周俨说得对呀,曾经铁血军就是在这样一位将领带领之下,突入匈国腹地,震慑匈国二十年不敢妄入中原一步!可惜如今壮士一去不复返,只余汴水萧风寒!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