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七章 眭固之谜(1/2)
夏侯渊没见识过乐进和李典的本事,不过让他们打头阵倒也不是不行,他便说道:“依你!李典、乐进听令,你俩率领三千将士作为先锋打头阵!我和韩爵率领大军在后方支援你们,如果遇到敌军闭门不出,我们就用奔射法!把他们从城墙上全他娘射下来!”
奔射?这是什么射?韩爵从未听说过有这种打法,不禁心中充满了好奇。
待到大军悉数到达兖州之后,遇到了第一波兖州黄巾贼的守城。此乃是兖州境内最大的城池——濮阳。
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之誉。
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黄河与济水支流,后因黄河泛滥淤没)之阳而得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370年间,魏、后赵、冉魏、前燕、后燕、前秦、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等割据者曾先后在濮阳地区称王道孤。
这里的行政建置朝立夕废,变化频仍,几个辖县分别隶属过濮阳郡、东郡、魏郡、顿丘郡、昌乐郡、武阳郡等。西晋时还曾建濮阳国。南北朝时,濮阳更是兵连祸结,大量居民被迫迁徙,游牧民族陆续入居濮阳,与汉族融合,同时把大片耕地改为牧场,农业生产受到破坏。
至北魏时,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农业才有所恢复。综观此期,乱多于治、毁多于创,濮阳地区经济萧条,文化衰退。曹魏、前秦、北魏时,曾有过短期的稳定,濮阳经济有所恢复,也产生了一些有贡献的人物,如书法家窦遵、文学家董微、名臣李彪、李谐、李崇、王观、吴隐之等。春秋时期濮阳一带仍属卫国,为当时较先进的地区之一。
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今濮阳),帝丘成为卫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凡400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大改道流经濮阳,给这里带来水利之便。这一时期人们用桔槔提水灌田,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纺织、皮革、竹木、冶铸等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业兴旺,涌现出一批城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