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你的名字(上)(2/2)
……
少年在想心事,少女在端鱼汤,她走到两个院子间那道柴门前有规律的敲了三下。
听到柴扉的门响,念安用手抹了把脸,赶紧出来查看。一碗插着木勺的鱼汤和一小抔碎银就俏生生立在那里。那碎银,甚至,比他刚放进怀里的还要多。少年嘴角咧了咧,似乎是怕被人看到,把头埋了下去,轻轻过去也敲了三下柴门,这是表示感谢,是他和隔壁那位的约定。
天色将黑,月亮挂的很高,念安悄悄抬头往隔壁院子砍去,只能瞅到一个隐隐绰绰的忙碌剪影。
那头的主人叫王秋秋,也是个不幸的姑娘。
十三年前西北闹起饥荒,朝廷自顾不暇,一群暴民裹挟至曲白,拥进北城一片,秋秋的父母都是那时走的。因此,秋秋从小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小时每到夏夜下雨刮风,念安的母亲还会把隔壁的小家伙接过来住上一阵。
不过秋秋在曲白其实还有个舅舅,那是个在曲白北城蒙学教幼儿念书的先生。虽然被舅妈管的紧,不过打小,舅舅每年还是会从几个儿子口中匀些吃食过来接济接济这失了父母的外甥女。秋秋七八岁时,样貌逐渐张开了,被舅妈拉着接过去住了几年,听说还教了她些大户人家姑娘才学的礼仪。
好景不长,大抵是因为舅妈早年就盘算好的那门说媒吧,秋秋终于和舅妈翻脸了。
去年,小姑娘被掴了两掌,从城北一个人又搬回了老宅。
今年,念安的木盒开始攒钱。
他自己也说不好为什么,不过总归是要给将来留一些的。所以,除了那些拿去城北找道长求福纸和纸钱的碎银外,念安把辛苦攒下的铜板都留了下来。他这样无依无靠的孤儿赚钱并不容易。更何况小镇大多数人都认为他克死了父母,还间接害的周围一圈邻居都走了背运。
少年其实待人接物很和善,从小母亲教的礼数他也总能记在心里,街坊邻居虽然敬而远之,同龄孩子更是恶言相向,甚至偷偷推搡,念安也都依旧笑语相迎。
不过小镇里也总还是有心头肉软的。
所以十二岁时孤儿念安在小镇南边的酒家居士楼拿到了份负责运槽水的差事,每日他得负责驾一个时辰驴车把居士楼的槽水脏物运到城北外几里地的一条污沟给清掉。十余岁的瘦弱少年刚开始几个月每日回家几乎累得动弹不得,不过最近这一阵子好像也不那般痛苦了。
这差事说来居然是城里书院的一名世家子弟给他的,这人叫任南华,是西北一带这两年小有名气的书生才子,无论待人接物学识家世,在曲白这样的地方都是一等一的无可挑剔。上至先生师长,下至念安这样孤苦伶仃的穷小孩,他都一视如同,温润如玉。这在儒家其实是僭越礼制的,不过任南华似乎毫不在意,哪怕曲白其他几个世家子弟暗地里不停给他使绊子,他也依旧我行我素。
南华公子故里其实不在这里,三四年前来到曲白镇的他是为了跟着这里一位归隐的名宿学习,他家里又正好和曲白的大族常家沾些亲故关系,所以这边熟悉他的人也会叫声表少爷。
虽然是表少爷,不过大抵还是比不上真正的常家少爷,又是向着念安这样的霉头。管事虽然给了半妖少年排了份差事,可那却是酒家最下等的差事。
不过少年本人却很是满足,因为包了餐后,他每个月还可以节余些铜板。
为这事儿,任南华亲自登门向那年刚满十二岁的少年弯腰道歉。
见着冠如璞玉,一袭青衫的仁南华朝自己弯腰行礼,念安惊得不说话,笨拙的学着样子朝那青衫公子回礼。
那模样,像极了小鸡啄米。
于是任南华曲着身子把冠玉也取了下来拿在了手里,腰上弯的更低了。
“两个都是烂好人。”
这是任南华走后秋秋的评价。
……
……
此刻的星河似乎也已经睡下了,念安偶尔间才能听到不远处渭河里几声蛙鸣。土墙对面院子里的蜡烛也被人熄灭了,少年安心叹了口气,整理好鞋袜,躺了下来。
辗转反侧,可那躺椅就在视野中间晃啊晃啊。
于是少年使劲把头埋进了被褥里,嗅了嗅,也不知过了多久终于快要睡去。
半梦半醒间他听到窗外有人在歌唱,那声音应该是城北那个喝醉的乞丐老汉又沿着北街在漫步了。
“一壶敬朝阳,一壶敬月光,清醒之人最荒唐。”
念安使劲眨了眨眼睛,竖起耳朵想听的再仔细些,却只是一片寂然无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