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鱼乐大唐 > 第17章 良善之家

第17章 良善之家(1/2)

目录
好书推荐: 叶添龙的传奇一生 灭天屠海志 神奇宝贝之大时代 都市超神主宰 星际之宿主别闹 神圣破灭 庶子兴唐 物流人生 阅龙道 我要做天帝

从樊川返回长安城,陈叔达直接进了太极宫。

火炕与省柴灶,一个重要发现。

可以让整个北地百姓不再受寒冷困扰,无疑是个类似捷报的重大喜讯。

既是喜讯,自然要第一时间奏报给皇帝知晓。

陈叔达进宫时,李渊刚刚放下碗筷。

今日膳食,皇帝陛下用的格外满意。

长媳郑观音送来两样膳食,滑嫩疏松的豆腐,鲜嫩爽口的豆芽。

让连日油腻干燥,被便秘折磨的李渊大觉新鲜可口。

胃里舒服,心里也就舒服许多。

搁下碗筷,李渊便命内侍取了一柄玉如意,前去东宫赏赐。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儿媳总归算是一片孝心,嘉许都是应该的。

不等内侍宫娥收拾完,李渊便招呼陈叔达觐见。

于是乎,陈侍中恰好看到宫娥端走的残羹剩菜,瞧见了其中的豆腐和豆芽。

难怪陈家小院客纷纷,原来如此。

一瞬间,陈叔达便明白过来。

有趣!

尤其是瞧见李渊心满意足的表情,陈叔达越发觉得,那个叫陈鱼的少年郎——有趣。

“子聪,何事着急见朕啊?”

“臣为陛下贺喜。”陈叔达长身一礼,颇为郑重。

“哦,何喜之有?”李渊不由饶有兴趣。

陈叔达赶忙将火炕之事一一道来,并详细解释一番。

李渊闻言大喜,这等有助民生之物,有利安定民心。

对大唐朝廷,对他这个皇帝而言,有利于稳固统治。

尤其是眼下,可谓是解了燃眉之急,让这场冰雪之灾不再继续恶化,得以好转。

“果真行之有效?”

“是,臣亲自尝试,效果上佳。”

李渊点头,笑声爽朗:“甚好,火炕之法简便有效,当大力推行。”

“回陛下,确当如此。臣已命将作少府阎立德招募工匠,率先在关中推行火炕之法。

三五年内,推广到河东、河北、陇右、河西等地,确保北方百姓寝卧不再受凄寒之苦。”

“嗯,此事便交由尚书省来办。”

“是!”

陈叔达领命,续道:“此法亦省柴薪,消息传开,不出几日,长安的柴薪价格当有回落。

另外,魏徵和杜如晦正在平抑粮价,亦有所成效,元日之前,灾情当有缓和。”

“善!”

李渊没有多问粮价之事,他相信朝廷诏令,加上东宫和秦王府的面子,此事定能迎刃而解。

“子聪啊,火炕改灶之法,你从何处寻得?”李渊对此颇为好奇。

“回陛下,此乃城南樊川一个农家少年想法的法子。”

“哦?”

“臣专程去过,那少年年方十三,但聪慧过人,奇思妙想。

而且忠厚善良,分文不取便将此法分享与乡邻,使得其所在村落无一人冻死,乃长安周遭所罕有。

臣与阎立德闻讯查访,少年又主动献其法于朝廷。”

陈叔达想了想,没有提及豆腐、豆芽之事,续道:“臣以为,此法利国利民,少年郎乃仁善有功之举,朝廷当予以旌表。”

“嗯!”

李渊点点头,起身走到书案旁,大笔挥毫,几个字跃然纸上。

……

良善之家。

当长安县令敲锣打鼓送来匾额时,陈鱼没有格外兴奋,甚至有些失望。

这就是朝廷所谓的旌表?

还以为会是些许金钱赏赐,或者给个末品的官爵呢?

哪曾想是一块匾额,徒有虚名,有毛线用啊?一点都不实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谍战:红色掌柜 横推亮剑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铁血抗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