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败退的秦王(1/2)
次日一早,是五日一次的例行朝会。
即便儿子重伤,乱七八糟的事情一堆,几乎一宿没睡,李世民还是不得不前去上朝。
如今这等局势复杂,瞬息万变的时候,他不敢掉与轻心。
信息落后的亏昨天已经吃过一次,自然要吃一堑长一智。
焉知朝会之上会发生什么,如此重大场合,自己若不出席,李建成和李元吉就会为所欲为。
入宫的路上,朝中官员照例与秦王热情打招呼,亲密些的会慰问李承乾的伤势。
李世民都笑吟吟地回应,唯独对李元吉没什么好脸色。
这家伙心思当真歹毒,昨天笑语晏晏地过府探望,结果却在背后捅了自己一刀,相当阴险。
李世民有时候真不明白,一奶同胞的兄弟,李元吉和自己年纪相当,哪怕不亲厚,也不至于过分疏远。
但事实上,李元吉与自己竟没什么感情可言,反倒是与东宫过从甚密,和自己似是不共戴天的仇人。
真是……
东宫若没有李元吉的支持,焉能与自己抗衡?
李元吉若保持中立,可能也完全是另一番结果。
兄弟两个联手,秦王府的压力非同小可,偏偏宫中父亲李渊也偏向东宫。
李世民站在太极殿前,有种孤家寡人的感觉。
要与父亲兄弟对抗,要与他们背后的世家大臣,与父慈子孝,长幼有序的传统礼法对抗,想要取胜何其之难,甚至可以说毫无胜算可言。
别的事情也就罢了,涉及争储夺嫡,一旦失败往往只有一个结果。
死都算是轻的,家破人亡几乎是必然之举。
儿子重伤之后,李世民受到很大触动,身为男人,身为父亲,应该尽全力保护妻儿。
可是……
自己该怎么办才能战胜父兄呢?
正常情况下似乎没有可能,除非……
李世民心中浮过一个大逆不道的念头,并不清晰,一闪而过。
随着太极殿的钟声敲响,百官鱼贯而入,李世民这才收摄心神,快步走了进去。
朝会刚开始都是老生常谈,一些不痛不痒的事情,三省六部九卿的官员出班奏报,李渊则坐在御座上,仿佛心不在焉地听着。
直到兵部尚书李靖奏报,称突厥进犯,郁射设统率军队驻扎到黄河南岸,围攻乌城,请求朝廷增兵北境,抵御突厥。
李渊闻言,低垂的目光顿时亮起,精神了许多。
朝堂之上,几乎所有官员们都打起了精神,抵御突厥必然是大军出征,那将帅人选,兵马归属,就显得十分敏感。
李渊沉声问道:“现如今情形如何?”
“回圣人,定襄道、通汉道驻军已经在防御,但兵力不足,故请求朝廷增援。”
“药师,你是兵部尚书,可有对策?”
李靖道:“回圣人,臣以为当责成有威望将帅,率重兵前往,威慑敌寇,若能一举击败突厥来犯之敌,自是最好不过。”
“嗯,那你以为何人率军前往为宜?”
“这……”
李靖不禁迟疑,这种问题太过敏感,哪能轻易表态。
“怎么?卿为兵部尚书,没有谏言吗?”李渊反问一声,目光灼灼,有些迫人。
李靖心中咯噔一下,沉声道:“回圣人,原本通汉道行军大总管李勣是上佳人选,可是不巧,他旧伤未愈,恐不能率军出征。
至于其他将领……臣执掌兵部时间不长,久不在朝中,并不了解,请圣人见谅。”
李渊没有丝毫生气,反而满意地点点头。
李靖没有推荐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松了口气。
朝中除了东宫和秦王府针锋相对之外,还有许多中立力量,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军方。
其中以代国公李靖、英国公李勣为代表,他二人的态度备受关注。
作为皇帝和父亲,李渊自是希望他们保持中立,有利于自己掌控大局。
李渊摆手着李靖退下,目光扫过三省的几位宰相,问道:“中书、门下有何建议?”
裴矩没有说话,陈叔达仿佛老僧入定一般,宰相们大都选择了装聋作哑。
唯独萧瑀出班道:“圣人,秦王殿下兵法娴熟,能征善战,天下皆知,武德七年曾驻守豳州,防御突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