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麻木(1/2)
在姜达,韩寞为公孙瓒的转变而思考对策的时候,《三国纪》世界也早已开始迎来重大的转变。
眼看天下叛乱不断,汉室江山岌岌可危,汉灵帝可不想自家江山数百年的传承就此断送到自己手中,于是从西园的享乐中艰难的挣扎出来,在朝议上向百官寻求治国良方。
而此刻结束了自己太守任期,在洛阳任职的刘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百姓之所以叛乱不断,皆是因为地方长官贿赂买官,盘剥百姓,导致众叛亲离,坑害自己的同时也让朝廷担负了他们作恶的苦果。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最好的办法无疑是派遣清廉,有名望的朝廷要员去地方担任长官,安抚民众的时候还能为朝廷牧守一方。
而为了为众臣做出表率,刘焉自请为交州牧。
灵帝思考了这些叛乱的原因之后亦深以为然,同意了刘焉的提议,以刘焉为益州牧,黄琬为豫州牧,刘虞为幽州牧。
然而令灵帝没有想到的是,这项措施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汉末群雄割据独立,互相攻伐的起点。
对于刘焉来说,自请为交州牧绝不是他想要的,去交州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的原因,只不过是他眼见中原战乱不断,怕波及到自己,所以想要远走交州避难罢了。
这不,在听说益州有龙气之后,刘焉那颗充满野望的心也开始蠢蠢欲动了,或许这也是一个让他们这一支脉登顶皇位的好机会。
虽然益州离中原比较近,但益州地理环境优势远胜交州,自己占据了益州之后,退可以扼守汉中,自成一家,进可以兵出岐山,虎视中原。
恰逢新任益州刺史贪婪成性,横征暴敛的奏报不断传来,这也正好给刘焉提供一个绝好的借口前往益州。
于是刘焉在朝廷的任命还没有下来之前,重新向朝廷奏报,要朝廷改封自己为益州牧,让自己去益州整顿吏治,果然汉灵帝没有拒绝刘焉的请求,让刘焉如愿以偿的入主益州。
只不过刘焉远远没想到的是,他自己的小算盘可能打不响了,因为益州早就有人盯上他,然后静静地等待着他的到来了。
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大汉帝国这个巨人已经病入膏肓,摇摇欲坠了,大家都在等待着时机准备狠狠的冲上去撕咬下一块肥肉,分上一碗羹。
甚至是同为大汉帝国主人的刘氏族人,也有人抱着同样的想法,等待着帝国的衰落与死亡,好在逝去的尸骨上重新建立起一座新的,属于自己的王座。
不过总会有一些异类会逆流而上,妄图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个结局,而新任幽州牧刘虞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在幽州攻陷的时刻,临危受命的刘虞毫不犹豫的接受了幽州牧的任命,前往幽州力挽狂澜。
刘焉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亦不是一个好战主义者,所以在到达蓟城之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居然不是扩招军队,而是精简部队,然后布施恩惠,招降叛军,对于除了张纯,张举之外的的叛军首领,刘虞居然承诺只要他们投降,就会免除他们的罪责。
虽然刘虞的措施与公孙瓒等大将的行为格格不入,但凭借着刘虞积攒下来的名望和信用,这些措施无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加速了张纯等人势力的瓦解和崩溃。
不过在平定张纯之乱后,一向主张休养生息,宽厚爱民的刘虞与一心发展自己的势力,甚至不惜放纵士兵劫掠百姓的公孙瓒开始有了矛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