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时空之轮(2/2)
整整三百七十年的时空穿越,不是身体的穿越,是灵魂的穿越。郭东风的《甲申三百年祭》,几乎所有的党员干部都学习过,朱平槿也不例外。从甲申天变开始往前推算,历书上说今年是庚辰年,还有几天就过年。那么明年是辛巳年,再后面是壬午年、癸(gui)末年、甲申年。李自成进北京,张献忠屠四川,就是在甲申年初。朱平槿板着指头算了几遍,终于确定了目前身处的年代——崇祯十三年就是公元一六四零年。至于今天是西历几月几号,没有中西历法的换算标准对照点,朱平槿就自叹无能为力了。不过这完全没有给朱平槿带来烦恼,因为他已经很快适应新的时间标准体系,自觉自愿转用基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农历来计算天数了。
满打满算,自己还有三年多的时间,来改变自己的宿命。
朱平槿端起茶托,缓缓用盏盖拂去漂浮的叶片,鼻中深吸盏盖收集的茶香,然后才轻畷一口。应该是秋茶,朱平槿用自己常年的机关工作经验做出判断。
“蒙顶山的茶?”曹三保过来接茶盏,朱平槿随口问道。
“世子爷真是好记性!”曹三保由衷地夸上一句,“这是山顶秋天的茶。春天的尤其是明前的茶质地最好,只不过这时节放陈了味重,还容易跑味。冬天喝秋茶,新鲜养胃。我们自己庄上产的甘露,送进宫来供爷们尝尝。王妃安排了,富顺、太平、石泉、内江、庆符、德阳,他们几个郡王府都有,捡上好的送去了几百斤。听小的们说,今年茶山大旱,缺了雨水,连山上那口从不干涸的古井(注二)都见了底。庄上管事督促着庄丁从山下挑水浇树,这才好容易保住了今年的收成。小的们还说,今年cd、邛州、雅州和嘉州的茶还好,叙府、泸州那一片的茶先是天旱,然后又过贼,一年的收成损失大半。收成少了,市价就贵,如今松潘、打箭炉(注三)那边的茶马市行情好得很。小的们说,如果爷们都说好,明年叫庄上再送些来……”
喔,朱平槿想,千万别忘了自己是中国最大的几十个地主家的少东家,这就是家情。搞清了自个的家情,也就相当于搞清了几分之一的省情,也才有制定当前和未来一切政策措施的依据和出发点。
“蒙顶山世子爷还没去过吧?王妃娘娘早些年派奴婢去过一次,山上还有茶神陆羽的庙。这庙据说常年香火不断,周遭的茶农都信得很。这天下制茶,就从蒙顶山开始。蜀地之茶,天下第一;蒙顶山之茶,又是蜀地第一。据说宋时,这蒙顶山每年可收茶叶一两百万石……”曹三保觉得主子心情好些了,自己有义务继续保持,所以放开话匣子,自告奋勇地为朱平槿介绍起蒙顶山周边的名胜和好处来。
朱平槿很配合地时不时点点头,这让曹三保有点放松,于是朱平槿不经意插了问题,“雅州的好地方应该不少吧?从蒙顶山到雅州的大路好走吗?”
突如其来的问题让曹三保愣了一下。不过随后他便答道,他原是奉王爷之旨意巡查王庄,去得最远的庄子离雅州还有二三十里路,没去过雅州城。路还是好走的,不过他记得过了邛州,路就变得有宽有窄,窄的地方两车相错都难,路面也不平,坑坑洼洼的。山上偶尔还滚石头……
“没说假话,值得信任。”在曹三保回答问题时,朱平槿注意观察了他的语气和神态,“诸事上心,记忆力好,叙事条理清晰。缺点是气场不足。适合当办公室副主任,分管内务。”朱平槿结合过去的机关工作经验,初步下了一个结论。
这条路有必要派人精确勘察。朱平槿朦胧中记得小时候曾在路边小地摊上看过一本盗版书,挺薄的册子。破烂的封皮,发黄的书页,名字叫《张献忠屠蜀记》。书中好像说张屠夫最多打到了雅安(注四)。雅安后面两条路,一条路去天全,一条路去芦山,连接点是飞仙关。附近的关隘不少,好像樊哈儿率领的川军就是在此挡住了张国焘,逼得四方面军重过草地。由此可见,雅安周围地形很好,好歹可以抵挡阵子。雅安后面还有天全、芦山,宝兴,重重大山,藏几个人应该可以。从雅安向西就是泸定,大渡桥横铁索桥寒……从雅安向南就开始进入彝区了。张献忠,彝族人民欢迎您,哼哼……
诸事都得抓紧布局。布局完成了,起码一两年才有效果,还不知道效果有多少,能不能保住自己的命。不过,朱平槿脑袋中装的事情再多,还是压不下那个凶悍的影子。
首先得把这件事办了,朱平槿压下心中的浮躁和烦闷,定下了决心。
注一:明代省一级政区有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个衙门。
注二:这口井还在蒙顶山上。
注三:即康定的旧称。
注四:实际上张献忠最远打到了芦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