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舍扩建(2/2)
谢武只因为没儿子,两处房子被两家人借承继的说法,瓜分干净,对他的女儿却不管不睬,任其自生自灭。当年,谢碧桃只不过是七岁大的小孩子,或许两家人都巴不得她像谢金莲一样夭折吧。
宫喜鹊和谢清泉水总共生下十个孩子,养大了八个,从二十几岁一直生到四十几岁。儿女之间,最大的比最小的,大了二十几岁,差不多相隔一代人,大外甥比小舅舅还要大几岁,也比小舅舅结婚早,生孩早。母女俩抱着各自的孙子,坐在一起聊家常,路过的外村人,经常将母亲抱的孙子,也看成是女儿的孙子,错认为老太婆抱的是第四代后人,殊不知却是第三代后人,更不知比曾外孙更小的孙子还在持续孕育下去。
以谢家为例,由此可知,紧跟“*”之后的,是三十年的人口*,在计划生育成为国策之前,每户都是多子多女的家庭,少则三四个,多则十二十三个。子女长大后,父辈的房子,根本不够住,结婚要另建新房,从八十年代末期,到二千年之后,无论城乡都逐渐兴起一股建房热的浪潮。
谢河畈也不例外。大夫第,除了主体建筑内的庭院楼房,保持原样之外,巷道侧门外的厨房,厕所,柴房,碾房,及佣人房,杂役间等配套矮房,统统都被住户拆除扩建,早期多建成连三的两层砖瓦房,中期多建成连五的两层平顶房,晚期多建成三至五层楼房。
后来,随着六十年代出生的,那批人婚事集休临期,拆房扩建也满足不了房子需求量,在护宅河另一岸边,钢筋水泥房绕河而建,西式洋房拔地而起。
再后来,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成批南下打工,又成批回乡建房,卧龙岭的岭上,岭下,岭背,也房屋林立。
如今建房,谢河畈人选择在绕庄而过的107国道两边,多建成三间铺面的五至七层楼房。
换句话说,改革开放之前,谢河畈增长速度最快的是人口,改革开放之后,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村舍。住在大夫第内的人口,由过去的90%,到如今已不足30%,这就意味着,其余70%的人住新建的房子,也就是说,村庄扩大了七倍。而扩建需要占用土地,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在土地不能增加的情况下,村舍逐年扩建的同时,也是村庄土地逐年的减少,人多房少的矛盾得到缓解的同时,也造成人多地少的矛盾加剧。
人多房少的问题,不差钱的农户,可以通过建农村自住房,得到解决,可差钱的,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