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如战场(1/2)
蓝新颜感情无望,事出有因,将精力转移到工作。工作室调整经营方向,从古董字面,文物鉴定与交易,转向国际贸易。工作室招聘五个业务员,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坐在电脑前和外国客户进行在线及邮件交流,通过网络做进出口生意,接一些代工的贴牌订单。大部分订单是欧美的出口订单,小部分订单是国内订单,或非洲,中东的订单。
接订单,但没生产线,将其外包出去,盯产品质量,盯交货期限,又招三个跟单员,报销差旅费。港澳台外资企业,合资大工厂,独资企业自己接单,作坊式的小工厂,才跟工作室合作,订单照顾照顾,质量通融通融。当时制造业的中小老板,大多数是本地人,背景深,关系硬,贷款便利,地方扶持,日子过的还蛮不错,三五年便资产雄厚,就这么简单。外地人租赁厂房办工厂,就没幸运,只有侥幸,初起步也是跟工作室合作。
英雄退位,团队进位,抱团打天下已是趋势。爱学助人是基石,人际不是你赢过多少人,而是你帮过多少人。问题产生的大小不重要,而你的想法,看法很重要。事情本身不伤害人,而你的想法会伤害你,计较眼前会失去未来,计较小钱会失去大钱,没有远见必然短视,脾气来了,福气就走了。
施毓秀走弯路碰壁,经过迷茫期,来工作室后,也沉寂了一段时间,在情感方面不再是新手菜鸟,犯过一次的错误,绝对不会再犯第二次。饱受非议,被人唾骂,哀哭无效,恰恰是因为这些来自男人的羞辱,和女人的刺激让她更加快速地成长,况且袁秋华是榜样,时时刻刻有了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袁秋华开导她要为长远打算,学一门真正的手艺。趁现在年轻,辛苦一点不算什么。刚去工作室报到的时候,施毓秀并没有被安排具体工作,蓝新颜嘱咐她,先适应适应环境,多跟同事学习学习。可她放眼一看,同事们各自对着台电脑敲敲打打,忙得脚打后脑勺,谁都顾不上招呼她。施毓秀抱了堆材料在一旁翻看。
施毓秀负责日常接待,员工管理,工作安排,相当于蓝新颜的助理。接触中,袁秋华感觉施毓秀比过去聪明,性格也由活泼变沉稳,有些讨人喜欢,待人是典型的自来熟,接物很圆滑,和各种各样的人,都能打成一片,和谁都玩儿的开,像万金油。
蓝新颜越来越老成持重,凡事思考到位,不乱说话,只有在关键时刻才发言解决问题。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说的话越多,就越容易出纰漏,所以就不如少说,或不说。
必须说的话,老板不说,总要有人说,施毓秀便代表老板说。蓝新颜要教书,白天不在工作室上班,她就全权代理。这个“什么也不知道”的人,在工作室上蹿下跳,试试这个,搞搞那个,抱着“整死也不走”的念头,争论,顶嘴,吵架。
工资是非常高,这个高工资,却并不是那么好赚呢。施毓秀在袁秋华面前,哭的稀里哗啦:我才23岁,为什么会比别人活得累,不仅身体累,更是心累。
袁秋华说:累吗?累就对了,死人最舒服。生活将我们磨平,是为了让我们滚的更远。
施毓秀说:每次提方案做决定,问老板,这事靠谱不靠谱?老板说“这事你负责,我听你的意见”。白天黑夜,我就自问,想法真的对吗?真的靠谱吗?真的不会搞砸吗?万一搞砸了,所有的责任都在我一个人身上。做事压力大,原来并不是老板的意见太多,而是没有什么意见。
袁秋华说:小公司最缺人才和资源,一人顶几个位。以一当十,就当磨炼啦。
施毓秀说:自己没工厂,大订单,不敢接,小工厂工作流程缓慢,怕他们不能如期交货,有失信誉不说,还要付违约赔偿金。我就和蓝少吵架,说要面对现实,我们是谁,谁愿意跟我们合作,先不要奢谈完美的工艺流程,先找到可以利用的资源,把事情做起来。老板鼻子都气歪了,肯定觉得上当了。但他还是容忍了。隔天,被莫名批准了,大订单分给几个工厂做。
袁秋华说:老板一直在忍耐,替你们分担压力和责任。因为没人知道正确答案,给机会你探索地试验,你可以“试试看”。小公司缺少外企素质全面的“三好学生”,却不免处处都是身怀绝技的“特长生”,能不能用好你们,甚至哄好你们,对老板也是个考验。
施毓秀说:老板给我讲道理,想做点什么,总要冒风险。我说那失败了,怎么办呢?
袁秋华说:蓝少口头禅,“大不了关门呗,难道我还会跳楼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