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珠宝(2/2)
短短十年时间,珠宝,玉石,钻石的价格,从一克拉几百元钱,飙升到上千元,甚至上万元,十几万元!被人们称为“疯狂的石头”,石头还是石头,疯狂的是人,贪心不足,永无止境!
每年,袁秋华都会带外国朋友去逛玉石市场,看那些翡翠雕件,手把,珠串,确实漂亮,外国人也感叹,但她给他们看一眼价牌,目瞪口呆,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都不理解,比一套房子还贵,满脑子理解不了。
不管哪种古玩,市场火热就会导致假货泛滥,也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稀世珍宝的投资潜力。商店太离谱,地摊不可靠,个人想要件珠宝精品,如果菜鸟去玉石市场,其实都拿不到好价格,最便宜也得2万吧,可能还是假冒伪劣,不如拜托鉴定师代劳,私人定制由起兴起,慢慢形成固定客源。
文物鉴定,在很多人眼里神秘又新奇,工作却是极其枯燥,甚至艰苦,崩溃也有,但都是瞬间,而不会持续。袁秋华干得最多的事,就是查阅资料典籍,作抄录,其次是跑博物馆观展品,作笔记,还要钻市场亲身实战,搞分析。在茫茫典籍浩瀚书海中,在枯燥乏味阅读中,古籍中那些关于珠宝首饰、配饰的描写和呈现,却又能给袁秋华带来愉悦轻松的感觉,宫廷技艺“燕京八绝”(即花丝镶嵌、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宫毯、京绣等),个个精巧绝伦,极工艺之能事。每每看到那些古首饰,不管残缺的,还是部分配件的,总能勾起她对古书中那些美好首饰的想象,如果这些古董宝贝在自己手里,神韵得到还原,或者再造出那种古典美来,该是什么样呢?
袁秋华有知识积累和经济基础,念头自然喷薄而出,想要做出最代表中国古典美的首饰。为了这个想法,她开始了古饰收集,不管是偶然发现,还是专门去市场搜罗,还是和别人交换,或是购买人家的传家宝,只要确认是古器老物,符合她的审美感受,便像失散多年的宝贝,重又回到主人身边,被她收集,善存下来。琉璃、金银、玉翠、玛瑙、绿松石、青金石、紫晶、琥珀、蜜蜡,每一件首饰都散发着宫廷味十足的灵气和底蕴,仿佛细细叙述着女主人的一段心事,鎏金、包金、贴金、描金、洒金,她惊艳于那金玉相映生辉的绚烂,那份对美的细腻与纠缠,和每一个造型设计下的典故与情思。帽正、扁方、马鞍戒、手串、朝珠、冠镯,这一收集,便是多年,闲暇时拿出来观看,便爱不释手。
香港是翡翠及“四皇后”(指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和珍珠)设计及深加工的国际中心。袁秋华便去香港报考首饰设计班,收集的古器,又激发她的创作灵感。袁秋华先拿现代珠宝材料练手,绘稿设计,请师傅按图加工,镶嵌,修整。她做出来的古雅首饰,跟市场上的流行首饰,风格完全不一样,佩戴出去得到大批喜爱古典风,婉约风的朋友的喜爱,甚至夺她所爱,强买索要。
玉石行内有批发的原料市场,省内最大的在揭阳,市里也有固定的批发夜市,集中在文化广场。每周一、三、五的夜市,袁秋华凌晨时分,已经开始选料子,选了料子再送去雕玉坊,玉件再送到香港去镶嵌,但成品在专柜可找不到,不仅价格比市场便宜十分之一,且确保是真玉,又是纯手工打制,又是仿古雕刻,镶嵌工艺又是新款,世上仅此一件,绝不重复。
古饰品,古玉器鉴定,并非像鉴定现代珠宝一样,只需要简单通过肉眼,或者一些仪器来进行判断,而需要深厚的历史知识,广博的专业经验,扎实的艺术实践能力。在这个鱼龙混杂的行业,袁秋华经过长年累月的摸爬滚打,学费交得多了,吃亏挨过多了,“防人之心不可无”,“先小人后君子”,就都知道如何操作了,虽然还不太习惯这个,虽然有些破坏气氛,但与其“麻杆打狼,两头提防”,就不如立字为据,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可没关系,社会在进步,行为在规范,利益面前谁都要最低的保障,书面合同比口头约定更符合契约精神。
一件珠宝的买卖,或鉴赏估价,市价几万至几十万,甚至百万,千万,稍微不小心就掉坑,就会吃大亏,既怕掉包,又怕出错,还担心贪昧,提心吊胆都睡不着!这是很正常的心思!常言道,百分之三百的利润,有些人都敢去践踏法律的底线!更不要说几百,上千万的利益了!尤其是客户,因为不懂,更担心,更放心不下。是捡漏,赚大了,还是吃药,亏血本,鉴定师上手,一看,一比对,立判生死,鉴定的压力也不小。
不管是客户,还是合作,这样做也是筛选的过程,留下来的都是志同道合者,是一辈子的朋友,朋友之间就一诺千金了。
要比名牌还具有权威,质量就永远排在第一。市场认可,靠什么赢得?作品!具体来说,就是强烈的个人风格、不矫情的艺术理念,娴熟的特定技巧。要做就做更好,同一水平的较量,才算公平竟争。古典的,才是国际的,让传统的首饰艺术更有生命力,真正能够走出国门去。袁秋华叮嘱,“这个行业,如果不想做,我会马上离开。但是只要我没走,我就会一直坚持质量原则——坚决不卖假货和水货。游戏规则不能破坏!人缘坏了,就没得资格玩了”。从原石,到设计,到雕工,到镶嵌,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精益求精,每一个经手人都极端敬业,都得有深厚的技艺基本功,和传统文化积累,都懂得古饰品这种珠宝精神的形式和内涵,传承和路径。在现代商业逻辑之内,古老艺术如何继续前行?该保留的必须保留,不该留的可以试新,再往前迈步。她并不反对推陈出新,但要按照“古典,优雅,高贵”的规律办事,要符合“精华,精品,精巧”逻辑。
翁师傅是海派雕刻的能手,艺术风格主要受到了乾隆时期雕刻的影响,做工一丝不苟,恰到好处,深受客户的赞赏。几年前,袁秋华拿到了一块和田玉籽料,算是白玉,切出来整体玉质不错。翁师傅决定做一只仿清代宫廷式样的双股麻花绞镂手镯,但是两股麻花绞织的地方,有一个绺裂。绺裂在雕刻的时候,必须想办法处理好,不然影响整件作品的价值。选择挖掉,会造成两股麻花大小不一。对此,翁师傅构思了几天几夜,最后在上下两端的两个绞织处,都雕刻了腾龙驾云纹,经过一番精细加工,成品完美无缺。
这件麻花手镯,袁秋华以5万的价格,卖给了一个香港玉商,买卖双方都很满意,做生意还老合作。后来,香港玉商以10万左右的价格,将麻花手镯易手,据说卖给了一个美国人。再后来,据说美国人以20万左右的价格,又把麻花手镯转手,卖给了谁,就不知道了。
这么两转三转,几年时间过去了,设计师继续找玉,玉雕师继续做玉,玉商也继续卖玉,风平浪静。说来也巧,去年冬,袁秋华去青龙那里喝茶,顺手翻开一本玉器专场的拍卖图录,看着看着,她忽然发现上面的麻花手镯有点眼熟,仔细看看,真的挺眼熟,不就是翁师傅以前做的那个嘛!咋标着“清宫造办处”了?她赶紧看了看是哪家拍卖公司,发现是纽约知名的国际大拍。她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看错了,也许是类似的造型呢。
袁秋华拿了图录,急忙去找翁师傅核对。赶巧的是,手镯有一张细部的大图,在两股麻花的绞织处,上面的图案是腾龙驾云纹,而那个龙纹,翁师傅打死也不会忘记!
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清宫造办处”的和田玉麻花手镯800多万成交。
今天的新珠宝,竟然成了昨天的老古墓?道与魔,还能愉快的玩耍吗?
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面对询问者,袁秋华一笑了之:你信吗?反正我不信!道听途说,别当真啊!
敏感话题,翁师傅也站出来辟谣:江湖传言,切勿对号入座。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香港玉商却唱反调:不仅你们信,我也信了。开玩笑哈,一家之言,不足为定论,但是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嘛。
袁秋华的珠宝定制,纯粹靠客户口碑传播,越来越受阔太们,明星们的青昧,业务也越来越繁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