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王府密议(2/2)
“启禀王爷,这位是南凉使者孟恺,今夜来此是有要事相商,故而不得不打扰王爷歇息。请王爷恕罪!”宋繇看着身旁的老者向李暠介绍道。
“在下孟恺,拜见酒泉公。”孟恺朝李暠行礼说道。
“孟大人不必多礼,本王听说当年广武公命三路大军齐攻匈奴,其余两路几乎全军覆没,唯独孟大人这一路大军不过五千余人竟能将上万的匈奴人歼灭过半。广武公能得孟大人相助,真是好福气啊。”李暠听宋繇说此人便是孟恺,起身走到孟恺身旁。
“酒泉公过誉了,在下承蒙广武公不弃,自当忠心报效广武公大恩。今夜拜见酒泉公,乃是奉了广武公之命,前来与酒泉公商议要事。这是广武公写给酒泉公您的书信,请酒泉公过目。”孟恺拿出一封书信双手恭敬的交到李暠的手中。
李暠拆开书信,走到烛光之下认真的看着秃发傉檀写给自己的书信,不时眉头紧锁,越是往下看越是感到心惊。
“这~这可是广武公的意思?”李暠紧紧的将书信攥在手里,目不转睛的盯着孟恺问道。
“正是。此番洪池岭大战,匈奴人大军折损将近两万,匈奴人为了防范姑臧被西秦夺取,在姑臧部署了三万余兵马,洪池岭以北的松昌郡那里有驻军一万,加上驻守祁连、武威等数郡的兵马,如今的匈奴大军不过八万余人,此时正是匈奴人最为虚弱的时候,还请酒泉公早做决断……”孟恺如数家珍般的将匈奴人的兵力部署细数,如同身临其境一般。
“孟大人,本王听说广武公在此次大战中折损不下五万人,如今南凉境内带甲之士恐怕已不足五万,这让本王如何信得过?”李暠听得出来,孟恺一直将匈奴人说的如此不堪一击,无非就是诱使西凉出兵而已。
孟恺闻言,朝李暠行了一礼,说道:“酒泉公此言差矣,洪池岭一战我大凉虽然损失惨重,但是短期之内我大凉还可以积聚六万兵马。若是酒泉公同意出兵,两家兵马合计不下十万,定能一战定乾坤。这些年来,你我两家虽结盟却各自为战,以至于让匈奴人有机可乘。如若两家共同举兵,匈奴覆灭指日可待。”
“如此大事,绝非儿戏,本王尚需商议方能答复,孟大人,你且现在酒泉城住下,待本王商议过后再行答复可好?”李暠自然不会因为孟恺三言两语轻易答应,便让孟恺在酒泉城候着。
“那是自然,此事的确应该慎重行事。如此便孟恺静候佳音,暂行告退!”孟恺再次朝李暠行了一礼,退出了议事厅。
孟恺走后,李暠看着一言不发的宋繇,“贤弟对于同南凉提议共同出兵夹攻匈奴人有何看法?这其中会不会有诈?”
“兄长,如今河西走廊匈奴人已经占据过半,不出几年便会积聚兵马钱粮无数,如不趁匈奴人虚弱的时候将其扼杀恐怕后患无穷啊。只是我担心,万一南凉是在利用我西凉牵制匈奴人?”宋繇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李暠走到议事厅的角落,看着挂着地图,沉声说道:“是啊。如今南凉丧失大片土地,苟延残喘,看来他们这是要背水一战了,否则三年之内必被匈奴人蚕食。”
“若真是如孟恺若说,如今匈奴人大军基本都在姑臧和松昌,张掖只有不到两万兵马,若南凉能将姑臧和松昌的四万余匈奴大军拖住,我大凉只需五万大军,五日之内便可拿下张掖。”宋繇点了点头说道。
“这秃发傉檀胃口倒是不小,信中说事成以后西郡以西归我大凉所有,其余的尽归南凉。”
宋繇走到李暠身边,低声问道:“兄长您看这事是否需要告知岩儿那孩子,如今的镇北军已经是我西凉当之无愧的精锐,若是兄长同意与南凉共同出兵攻打北凉,岩儿的镇北军与匈奴人也有一战之力。”
“好。我这就写封书信,你明日一早派人送往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