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一节 钟楼捧月(1/2)
一
缘分,我认为就是纷纷扰扰中的聚聚合合。之所以“聚聚合合”,是我们已经无法静下心来去呵护友情。我和上海的阿花也应是如此。我和她五年前的七月末,相遇于纳木措。那是我们到西藏的第二天,严重的高原反应,使我一个人坐在湖边。我很难受,坐下来是降低海拔,也想静静的观湖遐想。这时候,一位没有高反的女子,满面笑容的走向我,让我给她照相。我本不想站起来,可她天使般的笑容让我无法拒绝。给她照完像,她提出给我和同伴也拍照,并让我学她刚才照相时的造型摆拍,我做不来。就这样,我们有了交集,并没有交谈就分开了。
从纳木措回到拉萨的第二天清晨,我们要去林芝,在酒店门口上车后又遇到了她,我俩就坐在了一起。在随后的几天中,我们都是拼在了一个团一辆车上。她很热情,坐下后就一起自拍了一张,她发在qq说说。应她要求,当时就加了qq好友(后来发现她随身带着个本子,西藏的这一路,她记下了好多人的联系方式。而这些人,她回上海后都有联系。有一些,她还去对方的城市看望,我就是其中之一)。那时,她的网名叫miki。在随后的几天中,她的热情和坦诚,让我们成了像是故交旧友一样。在羊卓雍措,她失声痛哭的讲着她和朋友的恩怨。当时还出了误会,我当成是她朋友去世了,劝她不要太难过了。
离开西藏的前一个晚上,她和我们一起来到布达拉宫广场上。在这里,我在心里接纳了她,成了西藏行的意外收获。
可能是性格的原因,回来后我并没有想把这分友情继续下去。然而,她的热情率真,在我的感情世界里“长驱直入”,我们便成了挚友密友。一年后的国庆节,她带着女儿来西安看我。当时她说要来时,我说“我们天天打电话,就不要来了。”她说“那能和见面一样吗?”,这句话让我很感动。
再后来,因为我们都把对方看做自己的亲人,因而就会“干涉和参与”对方的生活,我更极端的希望她事事都好。正是这个原因,让我们有两年的时间基本不联系了。但是,彼此都清楚,牵挂一点都没有放下,我们仍是最亲近的人。
转机出现在今年的端午节。我去太白山爬山,在南天门休息时,遇到了从广东重装穿越的四个人,其中的一位女子,竟然也叫“miki”。看到“miki”这几个字母,我心中的那堵墙就轰然倒下了。原来,我是无法把她留在原地,自己前行的。
于是,我约阿花假期一起去新疆旅游,她同意了。
就这样,我们像是从没有间断过联系一样,又亲密无间的把心交给对方。由于这两年中我们没有任何联系,因此,重新加上微信后,我翻查她的相片,看到第一张时诧异中很难过。她的“画风”变了,着装判若两人,人也苍老的太多。定下行程后,在等待她来西安的日子,我还是很激动的。也反省自己,这两年对阿花的不公平,觉得很对不起她。
期待中,她19号终于来西安了。在火车站看到她的一刹那,竟然有些恍忽,面前的阿花竟然成了三年前的缩小般了:脸小、个子矮了。
接她的那天经过,现在想想很有意思。当时我反复的告诉自己,这一次见面一定要控制住,不要再像上次在机场那样相拥而泣,可又知道是控制不了的。我现在只要想像着见到她的场景时鼻子就酸了,而阿花与我一样爱激动,上次见面和送别,我们就哭晕头了。
可是,真的是人算不如天算啊。那一天,在接她的路上严重堵车,她出车了,我们还没有出城。激动的心情被焦急取代了。结果她在地下停车场等了一个多小时,我才在乱寻乱撞中,突然远远的看到一个不能确定的她。我叫她,她回头,我们一笑而过。没有哭,是因她也在一直着急发微信安慰我不要和司机发火中转移了情感。
我们坐在车上就又和过去一样,笑着说个不停,仿佛时间那儿都没有去,或者说我俩都老去了三岁,但情谊依然如故。这种感情,在其它朋友身上从未有过,就是一个亲密无间,心有灵犀!
二
在阿花决定来后,她在西安的两天中,安排一定要去一趟回民街。为什么是“一定”,是基于外地人现在热衷于回民街。
于是,阿花到来的当晚六点,我俩就按计划行动了,并且决定从西大街走到那里。我也有二十多年没有晚上步行西大街了。因我实在不爱逛大街,也不喜欢吃回民的食品。西安最近一直高温超过四十度,庆幸的是阿花到来的19号,温度回落到了38度,相对不那么酷热了。在桥梓口前面的一站下车,我俩开始漫步于西大街。
置身于此,在今非昔比的不适中,连我家在试验剧场附近,曾经临街楼房故居的位置都找不到了。如同走进了一个陌生的街道一样。重建的仿古建筑,把我的记忆留在了岁月的原地,仿佛这里我从来没有生活居住过一样,那两年的生活痕迹点滴未留。
当然,我喜欢西大街现在的样子,大气,壮观。只是,与我一点联系都没有的感觉,让我一时难易适应。还好,钟楼远远望去,没有移动位置,依然如故,矗立十字中央。
现在的街道上,比城外人少车少,与古城的氛围很谐调。我和阿花牵手踱步,心中惬意满怀。当让行人为我们拍照时,感觉对方当我们都是外地人了。当远远的看到楼钟,阿花自然问到我的那个“梦”。其时,当我和阿花走到城隍庙对面时,我就想起了那个梦。我给她说,当时的梦境和现在很相似,是从家里出发去钟楼。只是同行的三个女子,知道是我外地刚来的熟人,并不知道她们具体是谁。
今天,在夕阳的光辉中,我们款款的走来,如同从远古穿越而来,身后是大唐,面前是今朝。再抬头看一眼钟鼓楼,一时间我又恍忽起来,心情与氛围对接不上了。
很快到了鼓楼附近,我却不知道回民街到底是从那里进去。驻足询问时又被我们热情的西安人当成是外地人了,顿时把俺不好意思的。我之所以不确定从哪里进去,因我过去是从鼓楼的城门洞里走进去的。可是,现在的鼓楼貌似站在西大街上看不到城门洞了,这几年西大街发展太快了,古韵新色,大气恢宏。
问清楚路线后,我和同伴走进回民街。
里面和在电视中看到的一样,人多得像集会,接踵比肩,水泄不通。看此景,我实在想不通,这么热的天都跑出来干什么,不热吗!难道都是像我一样,是陪同远来的朋友而来么?如果不是陪外地的阿花,我是不会来的。我本来就不吃羊肉,回民街的饭大都是羊肉做的。
古香古色的回民街里,灯火通明,每一家老字号的门前都是排着长队。前些日子,我恰好看了两次央视介绍回民街,于是确定了几款电视上首推的美食。结果只吃了三样,我们就饱了。加上里面人挤、火燎,简直是热死人啦,还没走完整条街,我们就落荒而逃!
回去时要在南大街坐车,我们从回民街冲出来后,就上到鼓楼东面的西大街口的绿化景观园艺区,这里也通风凉快,我俩便找到个花坛坐下来休息。这时候华灯初上,夜幕下钟鼓楼的装饰灯亮了,金壁辉煌,流光溢彩,壮观漂亮。灯火通明的钟楼上,远远望去,清晰的看到了飞檐翘壁与楼上的布局,还有游客走动,那感觉像是唐王们开始办公了一样。当我再与鼓楼里面熙熙攘攘的食客,以及古店与青石板路合在一起时,真的就是远故生活的延伸重现。
这般的美景,让我一下子就激动起来了,面向钟楼,我高举双臂,兴奋的唤道:“伟大的钟楼,我来啦!”并将这兴奋的心情,有图有真像的发在了朋友圈。一个生长于此的西安人,这般样子,惹得朋友们都认为我是在搞笑。他们是想像不到的,我真的有二十多年,晚上没有专门散步游玩来到钟楼旁。期间有几次晚上开车经过,那种感觉连浮光掠影都搭不上,都是因事而急匆匆的通过,心情没有应景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