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乡情(1/2)
檀羽这上来的一连串动作,不仅还了当初仇池离宫的愿,也彻底稳定住了座中众士绅。大家都在狐疑:难道他檀羽今天不是来吵架的吗?为什么一上来反倒是先向大家道歉,这却是唱的哪一出啊?
大家就这样想着,倒是没人真的动身发难了。所以檀羽也就随着李灵入了主席,郑羲则到下首相陪。另一边,李季奴则领着林儿、兰英诸女,到另一个早已为女眷备下的雅间坐下。
檀羽这才举起杯来,向座中诸人一扬手,道声:“李太守、李老爷子、世伯、六兄,各位乡老,各位朋友们,今天檀羽冒昧请各位前来,第一是为了当年的旧事请罪,第二便是为了这乡音乡情。檀羽和拙荆自三年前离家远游,历河东平乱、上邽剿匪、汉中鏖战、华林园之辩、宛城说降等诸多大事,今日终于回到了这片我熟悉的土地上。此时此刻,听着诸位口中的燕赵之语,心中感触良多。人生于世,究竟是为何而活?三年前,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但是三年后的今天我终于明白了,人活着是为了他心中的那个‘家’,那个心灵的归宿。过去三年,不管是客居于仇池、还是幽禁于南朝,檀羽无日不在回想着赵郡,回想着这里的江、这里的河、这里的灵寿茶、这里的慷慨悲歌。当再次踏上赵郡的土地,过往所有的经历便都多余了,似乎一切的轨迹,只为回到这里。所以,我请各位同饮这一杯酒,为你我都是同饮这一江之水,干了这一杯吧。”
说罢,檀羽便举杯仰脖,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若说刚刚一幕是序章,那么这一番说辞,才是体现他“红玉先生”身份地位的开篇。他要让座中这些心高气傲的士人们信服他这一个年仅弱冠的少年,首先就要向大家说明自己的经历、并用同乡之情来打动这些人。果然,许多人受他感染,真的纷纷举杯相碰,同饮一杯。
李融明显是座中的和事佬,见檀羽并没有挑起事端,连忙赞道:“不说别的,为仪心中这浓浓的爱乡之情,就很值得我们赞赏和推崇啊。现在乡里有一些很不好的风气,不尊乡老、不睦亲友,动辄口中都是不敬之言,依我看,大家都应该多向为仪学习才是了。”说话时,他的眼神正看向了下首相陪的郑羲,显然,这番话是针对他的儿子郑懿而言的。郑羲被此言一奚落,连忙一阵赔笑。
檀羽眼神一扫,自然也明白了李融是意有所指,便回道:“垂髫小子张狂些也势所难免,末学当年也是一样的。只有出去闯天下时,才会明白家乡的可贵。”
刚说完,却听座中一人一声冷哼,便是坐在一旁冷眼旁观的李诜。众人都回头看,才发现所有人中,只有他的酒杯没有动过,里面还是满满的一盏酒。众人这才明白,他始终心中有梗,不肯就饮。
檀羽明白,这便是酸腐文人的固有姿态,也知道这场吵架终是避免不了了,正要开言,却听李诜抢道:“装什么诚恳,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檀羽闻言正要回应,旁边郑羲先开口了:“‘诚恳’二字,放在别人口中说出来,兴许还能让人相信,可是却从李老爷子嘴里发出,让人只有一种感觉:这人怎么这样无耻!”
他最后两个字说得很重,显然是把李诜当年曾为小吏的事放大了百倍。那李诜被他这一番抢白,脸色被气得煞白,就要起身离去。
旁边李融连忙伸手拉住李诜,让他重新坐下,然后皱眉对郑羲道:“本守以为,老六还是该学学为仪刚才的话,尊敬乡老是我辈乡人应有的态度。如你这般直言相加,实在不妥得很呐。”
谁知郑羲却并不认输,只是续道:“太守切不可如此说。诸位整日里在赵郡,并不知天下大势。如今天下已然剧变,南朝百姓开始自己议自己的刑名之官,北凉人自己给自己筑城,就连原本一向不合的丁零各族,最近也因宇宙帮的步步紧逼,全都归入宝珠公主的麾下。这些改变,终有一日会让他们变成我们的强敌。而反观我们北朝的汉人诸族,无不是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迂腐无能,如此现状,怎能不让有志之人忧心忡忡。小可之所以和李老爷子不对付,正因为不忿于他这种窝里斗的惯有态度,才要站出来揭他的短。”
这郑羲看来是铁了心要和李诜这样的顽固守旧派撕破脸皮了,所以说话时丝毫不留一丝的情面。不过也难怪,他虽然一直是个富商纨绔子,但他去过的地方不可谓不多、见识不可谓不广,和每天待在家里“事母至孝”的李诜,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人生轨迹。所以双方之间的争执自然难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