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活佛在世(2/2)
子明方丈对他的承诺也没怎么放在心中,只微微一笑,右手虚抬,道:“《大宝积经》云:‘如人在荆棘林,不动即刺不伤。妄心不起,恒处寂灭之乐。一会妄心才动,即被诸有刺伤。’故经云:‘有心皆苦,无心即乐。’望诸位往后多行善举,必有福报。”
阳顶天、殷天正等人齐声应道:“是。”
周颠哈哈一笑,道:“我在大林寺寺中学了大半个月,近来参禅,脑筋似乎已开通了不少。”
殷天正点头附和道:“我跟着智悲禅师学了一段时日,也大有进益。”庄狰、唐洋等人也笑着附和道:“诸位大师的禅定功夫,竟已达此‘时时无心、刻刻不动’的极高境界,实是宿根深厚,大智大慧,咱们都佩服得紧呐!”只有黛绮丝在一旁不屑的撇撇嘴。不过此刻她蒙着面纱,别人倒不出她脸上的表情。
子明方丈又同他们闲聊了几句,领着他们到了大林寺的饭堂。阳顶天等人在大林寺中呆了大半个月,虽然大林寺僧人并未有如何为难他们,但是一些冷言冷语还是免不了的。况且他们一个个身处高位,却被困在大林寺当中劈柴挑水,吃斋念佛,抄写佛经,再怎么豁达心中也不痛快。此刻终于不用继续呆在这恒山之上了,他们一个个心情变得晴朗起来,就连胃口也好了许多,一边大口吃饭,一边高声说笑。
只有韦一笑几个,心中依旧愤愤不平,在心中暗暗发誓:“等下了恒山之后,老子这辈子也不会再来大林寺了。惹不起,老子还躲不起么?”
谢逊三两口扒完一大碗饭,对着阳顶天等人道:“教主,你们先吃着,属下还有点儿事。”说完,直接走到他这大半月所呆的柴房当中,瞧着那数堆摆得整整齐齐的圆木,以及那柄斜搭在石墩边的柴刀,不知为何,心中竟然有一丝不舍。
谢逊自嘲的一笑,摇摇头,将这丝莫名其妙的感觉甩出脑中。正巧那黝黑僧人提着一大桶水从柴房当中出来,一见谢逊,笑道:“谢施主,可还有事?”
谢逊深吸一口气,对着那黝黑僧人一抱拳,极为恭敬的弯腰行礼,道:“谢某今日便要下山了,子远大师的恩德,只能日后再来报答了。”
名叫子远僧人手忙脚乱的扶起谢逊,口中连道:“使不得使不得。谢施主身高位重,贫僧不过是区区一名火头僧,当不得谢施主如此大礼。”
谢逊更加佩服得五体投地,赞道:“子远大师一身本事较之谢某强了百倍千倍,却甘于平淡,相较起来,更加令谢某这个大俗人无地自容啊!”说完,又郑重的道:“子远大师传艺之恩,谢某永世不忘。”
子远更加不好意思,半响,才憋出一句道:“贫僧只不过教了施主一些劈柴用力之法,不值得一提。如果谢施主不嫌弃,贫僧会一门刀法,便传了谢施主如何?”
谢逊大喜,不过随即又颇为担忧的道:“大师将贵寺绝技传给谢某,不会给大师带来什么麻烦罢?若是给大师带来麻烦,那谢某宁愿不学。”
子远摇摇头,道:“大林寺绝技,向来是不许外出的。这个规矩贫僧也不敢破坏,不过贫僧要传谢施主的这门刀法,却不是大林寺绝技。”他说道这里,脸上露出一个不好意思的笑容,慢慢解释道:“贫僧之所以会这门刀法,也不过是为了劈柴轻松点,所以才去藏经阁挑选了这门‘柴刀十八路’,几年下来,倒是略有心得体会。谢施主如不嫌弃,贫僧便将他传给你如何?”
谢逊狂喜,噗通一声跪倒在地,砰砰砰的磕了三个响头。不怪他如此,他可不是涉世不深,江湖经验浅薄得如白纸一张的僧人。这“柴刀十八路”大大的有名,其来历可以追溯到唐末北宋年间,传言乃是一名刀法大宗师隐居山林之后,以砍柴为生,历经十年才创出来的集毕生刀道于大乘的刀法。共分十八路,每路又分数式,涵砍、撩、挑、截、推、刺、剁、点、崩、挂、格、削等手法,出招勇猛快速,气势逼人。不过在谢逊的印象中,这路刀法早已失传,世人即便会,也不过会其中的三招两式,发挥不出这路刀法的真正威力之所在。想不到大林寺一个籍籍无名的火头僧,却会这路刀法,果真是人不可貌相。
若是没见过这僧人使刀,那也算了。不过这大半月,谢逊不过从他身上学会一些用力省力之法,刀法大进不说,出招刚劲有力,如猛虎一般,战力提高不止一倍。若是再学会这门刀法,那武功该进步到何等地步?谢逊越想越兴奋,竟忍不住呼吸急促起来。
子远可不知道这些,见到谢逊跪倒在地给他磕头,吓了一跳,忙闪身避到一边,一把将他拉起,结结巴巴的道:“谢···谢施主,你再···再如此,贫僧可不敢教了。”